如何培养“留得下”的村医
2016-04-29
人民周刊 2016年8期
为了能够为农村培养真正留得下的村医,要结合当前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分析村医的服务对象和服务特点,从而确定村医培养政策的目标群体。当前,我国大多数农村普遍出现了“以家庭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的劳动力配置”模式。具体来说,是指青壮年农民普遍外出务工,而老年农民则在家务农。村医的主要服务对象是老人与小孩,服务内容以基本的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为主。因此,村医培养的目标应以中年、中老年人为主。他们才是能够真正留得下来的村医。
首先,适当降低入学门槛。在招录定向培养生时,可以适当放宽对学历和年龄的要求,为人才培养提供更加宽裕的范围和空间。比如,40岁乃至45岁以下人员均可考虑纳入招生录取范围。
其次,适当缩短培养时间。通过缩短学制,争取时间,短期快速地为农村培养医疗卫生人才。同时,可以采取加大继续教育培训的密度以弥补培养过短的不足,采取边学边干、边学边培训的方式进行。
第三,降低单位培养费用。通过与相关院校的合作和商谈,适当压缩一些不必要的培养经费,从而将有限的财政资金培养出更多的村医。
第四,适当降低农村医疗卫生执业资质要求。可以采取恢复乡村医生资格考试的方式,也可以另行制定出一套比较适合农村实际的执业资格考试和执业资格政策或规章制度,适度下调考试难度。
当然,除此之外,政府还要继续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的财政支持力度,相关部门在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方面要贯彻落实“将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在农村”的部署要求。同时,还要开掘多种服务形式和供给渠道,弥补村级医疗卫生服务供给不足。比如,国家应对中草药、民族医药等要进一步放宽限制并给予更多的支持和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