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再谈“笔墨等于零”兼论中国画的意境美

2016-04-29张玉金

美术界 2016年3期
关键词:意境美笔墨中国画

[摘要]中国传统水墨画从诞生之始,便具有双重属性。道与器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笔墨技巧服务于内在的文化精神,为建构民族集体文化内核而生存。刨除了中国画的审美文化精神内核,图求外表笔墨的华丽,必将远离千百年来中国传统水墨画积淀而成的文化精神的深厚底蕴,而最终消亡中国画。

[关键词]中国画;笔墨;意境美

“笔墨是否等于零”是吴冠中和张仃在20世纪80年代的笔墨之争。一贯以追求形式美至上的吴老先生,从形式、内容和笔墨的关系上展开,谈到了笔墨存在的意义。张仃先生则认为中国画赖以存在的基础就是笔墨,绝不可以等于零,提出了要守住中国画的底线。

这里并非就两位老先生论战的对与错进行分析,而是在此谈中国画笔墨背后的故事。其实关于中国画的笔墨构建及评论文章古之有之,从顾恺之的“传神写照”,到谢赫的“气韵生动”,再到《宣和画谱》的“吴道玄有笔无墨”或者“项容有墨无笔”,以及明代董其昌的“画分南北宗”等诸多品评,可以说这种关于中国画表现笔墨的品评从未中断过。但当下“笔墨”却被国人捧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奉为圭皋成为中国画游戏规则的主导,就已经远离了艺术本真。表层的笔墨书写是文化形态不错,但书写背后的故事呈现的文化精神却是中国画的精髓。笔墨再精美也只是中国画的物质形态表层,而针对其传达的文化精神,“道”之层面却不关注,实在令人惋惜。当下国内极少部分画家在谈中国画的写意精神时提出要遵循文脉等,并未就此深入展开。

中国画千百年一脉相承的原因,恰恰是其作为“画者,文之极也”的内在文化形态。如果将中国画一分为二,表层的笔墨书写世界,虽然韵味无穷,但始终是用“观念先行”之下深厚的文化积淀支撑,恰恰是技近于道的主要内因。而当下艺坛或评论界对此关注度,除少数几位美术家、评论家触及,对此几乎集体失语。是什么原因导致当下人们集体对文化精神失语,反而盯着表层的笔墨不放呢?最大的可能是国学文脉被斩断和商业化环境所至。殊不知“古者图史彰治乱,名德垂丹青”,“成教化,助人伦”一直是中国画的主要目的,甚至墓室壁画、石窟造像亦如此,“笔墨”“色彩”等外在形态从来就是彰显文化形态、人文信仰、文化精神的媒介。

从绘画本体论而言,可分为物质形态和文化形态两层。物质形态是笔、墨、纸等材质以及用毛笔写意动态的造型方式,这只是怎样画的层面。而文化形态是和人文休戚相关,是“成教化,助人伦”塑造灵魂的深层物质,是包含笔墨传达的人们的审美理想、文化精神,这是画什么的层次。

中国画传达的视阈非常广,正如邓椿在《画继》中所言:“画者,文之极也。”中国传统哲学文化传达的境界在中国画中都可以表达出来。例如:儒家的“内圣外王”的修养境界;道家的逍遥散淡、神秘玄妙的精神理想:禅的虚无、空寂境界;以及易的阴阳二元对立统一互相转化;等等。这完全可以成为一门庞大的研究课题,这里仅就中国画意境传递出的清、冷、静、寂几个点加以阐释。

中国画造型语言朴素,笔墨的黑白世界呈现淡雅、神秘,本就符合道家崇尚的朴素世界观。黛青色的瓦、白色的墙、江南民居的色彩正是贴近灵府深处的家园,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诉求的一方净土。中国画亦如此,朴实无华的语言背后,打造的意境诉说着中国人的审美理想。塑造出来的是“天人合一”的世外心灵家园,这是古代画家在长期的儒释道及庄禅玄学文化孳乳之下创造出的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是人本性的释放,是人的审美理想的体现,是对这个世界的观照,画家个体有什么样的宇宙观就会有什么样的艺术形态的意境呈现。

中国画不同于西方绘画的世界观。如果以文艺复兴为分水岭,一分为二来看,复兴前是以上帝为中心,是属于神的世界;复兴后以人为中心,人性的畅扬是属于世俗的。这是一个画家与表现对象之间二元对立的世界,是“有我”之境。而中国古代画家所呈现的世界是“天人合一”,天、地、人合一的境界,是“无我”之境,是物我合一、万物归一的世界。画家神思融于万物,但又要超越万物。

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书中这样比喻中国艺术:“静穆的观照和飞跃的生命是中国艺术的两元。”纵观当下画坛,达到此境界的画作屈指可数。商品市场世俗化的脚步侵蚀着画家的每一寸肌肤渗透入灵魂,使中国画日趋庸俗化。而百年优秀传统文脉的斩断,也使中国画赖以生存的活水泉源堵塞。传统中国画的清净逸寂、静穆之气已如明日黄花,而飞跃的生命亦换成涂脂抹粉的浅薄。

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创作论中有“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虚静不仅仅是画家要达到的创作状态,同时也是中国画作的意境呈现的可贵品质。心静才是创作之源,正如嵇康说:“夫气静神虚者,心不存乎矜尚;体亮心达者,情不系于所欲。矜尚不存乎心,故能越名教而任自然;情不系于所欲,故能审贵贱而通物情。”(《释私论》)静寂、空灵是中国画的灵魂,中国画只要有了寂静之境,才有空灵众音之响,才有了虚室生白超感,才有了计白当黑的笔墨变化,这也正是弘仁山水画具有的亘古无声、大音希声、荒寒冷逸的品质。

中国画静穆的状态并非死寂,是冬之寂后春的勃发,是禅寂,是虚空,是大有,是孕育新生命的大道之母,这正是宗白华先生所言,中国画艺术具有飞跃的生命意义所在。中国画艺术家创造出极冷、极静、极其明丽的作品,但画家的内心是具有极强的生命力。静极生动,这也是道家思想和禅宗智慧。画家把握万物的生长状态,不仅仅是外在的形态而是那万物渴望向上的勃发的蓬勃生机。春的欣欣向荣,夏的郁郁葱葱,秋的万物如洗,冬的绵绵寂寂,却蕴涵着明年的新生命。这就是中国画背后要表现的生命精神,也就是一切中国的儒、释、道、庄禅、易文化所追求的本真,中国画未来嬗变之路舍此将走向浅薄。

中国画意境是传统儒释道文化和禅文化的表征。春和景明、上下天光、风和日丽之美体现了儒家的中和之气,正如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之意。渔樵互答,行者歌其途,是郭熙的《早春图》体现的陶潜诗意,是道。万山如洗,不染尘垢,亘古无声,似乎画面瀑泉飞鸣,那是弘仁的山水意境,是古、淡、清寂的禅的世界。

这些传统文化是中国画的内在文化精神世界,只有外在的笔墨气韵服务于这内在的精神内核,方是中国画的正道。

[张玉金,韩山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

猜你喜欢

意境美笔墨中国画
同舟共济 共克时艰
书画名人汇
美术教学中“古诗配画”教学探微
三维动画艺术的审美特征分析
张自启中国画——山水画
为练笔墨才写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