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氏鸿棉家族:精益求精,四代人的事茶人生

2016-04-29冯静静

茶道 2016年4期
关键词:制茶武夷山茶园

冯静静

时光飞逝,距上次见到陈容大姐,已是一年多。那时,她带我们穿越慧苑走访她家茶山的经历仿佛就在眼前,不长的路途却显得异常崎岖蜿蜒,不得不让人感慨:一泡好茶的难得。三月突如其来的一场冷空气,直接把武夷山的气温降低一半,也把我们几个没有准备充分的到访者冻得瑟瑟发抖。

“快到屋里来,别冻着了。”陈容的爽朗笑声和热情招呼让我们顿时温暖不少,我们赶紧钻进屋内,几杯温热而醇厚的慧苑老枞水仙入口,顿时让人精神倍增。几句寒暄,感情便热络起来……

茶园管理是根基

陈鸿棉有五个孩子,四女一男,陈容排行老四,陈家的几个兄妹,每个人都跟着父亲学过制茶,但因为陈容跟随的时间最长,所以,目前她这辈的茶业经营与制作的重担主要落在她和丈夫暨文富身上,而她的下一辈——侄子陈植寅也逐渐挑起了家族的大梁。

鸿棉家的茶最受茶友推崇的是他们的慧苑老枞水仙,那醇厚清幽的口感和神秘的山野气息赢得了无数发烧友的喜爱,问到她家的老枞水仙为何如此独到,陈容笑着答道:“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对茶园管理有道。我们家老枞水仙的山场主要分布在慧苑坑内,茶园都比较分散,而且周边的植被茂密,能给茶树提供充足的漫射光;另外,我们家的老枞我们都让它们自由生长,几乎不予修剪,树与树之间也留下足够的空间,空间不够的情况下,我们甚至会处理掉一小部分老茶树;还有,我们的茶园从不打除草剂,只使用菜籽饼作为有机肥等等。有些看似降低产量的做法,其实是大大保证了我们的产量和茶叶品质,虽然极大地提高了采摘成本,但是滋味绝对优于修剪齐整的茶树。”

暨文富对于山场的守护之心主要来源于岳父的教导和多年来制茶经验的累积,而刚刚跟岳父学茶的时候,他也曾质疑过这种茶园管理的方式。但是岳父跟朋友的一个小试验深深触动了他。“当年我岳父跟其好友老董,在小武夷的仙人岩上做试验,同样的老枞水仙,老董修剪,而岳父不修剪,来比第二年的产量。一年过去,修剪过的茶树密密麻麻得看上去产量很高,而未修剪过的则看起来不多,但两者采摘的结果竟相差无几,而滋味明显是未修剪的更好!”

夫妻俩经营茶山这些年来,很多客户曾建议他们除掉茶园附近的一小部分植被,扩大茶园面积。这些意见都被他们断然拒绝了,因为他们深深地明白那些植被对茶园的重要性。如今,他们的坚持也获得了更多顾客的信赖,各个方面也精益求精地做到更好,为企业赢来了更长远的发展空间。

传统往往是最珍贵的

如今,家中做茶的重担落在暨文富与陈植寅身上。暨文富是一个做事严谨而执着的人,他在岳父的指导下,严格按照传统的手工方式制茶。都说做茶的秘诀在于看青做青,这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甚难,往往一个细节没掌握好,一锅茶就废了。所以,这些年来,暨文富全身心投入茶叶的制作中,不断地精进自己的制茶水平,多年的坚持终于换来如今“做得一手好茶”的好手艺,陈鸿棉提到自己的女婿更是赞不绝口:“文富很实在、很勤劳。”其实,暨文富更像是守承的一代,守护起上一辈艰苦创立的事业。

陈植寅从2008年正式跟随爷爷和姑丈学做茶,一开始,对于长辈的教授,他往往无法全心投入学习。但随着深入的接触,他发现很多制茶的原理,都能用自己曾经在课堂上学过的物理化学知识来理解,这一下子拉近了不少他与茶叶的距离;而随着自己对茶叶的了解,爷爷往往能用比课本还生动的方式给他讲解制茶工艺更让他倍感兴趣,于是他越发地投入其间。如今制茶的每个环节他都日渐掌握,而爷爷那份对武夷岩茶深深的爱也渐渐地转移给他,他笑着说道,在爷爷看来,要把每片茶叶当成自己的小孩那样去呵护对待,只有这样,你在制茶的过程中才能全身心投入其中,将茶叶做到最好。这个道理之前不好懂,但现在我也有小孩了,很能理解爷爷的心情。

如今,1986年出生的他是家族事业的新生代接班人,提到如何看待当下市场口感的变化时,陈植寅说,市场的口味会变化,他作为年轻人也会想在工艺上做出一点不一样的东西,但是经过多年的学习和感悟,他还是充分意识到传统工艺的魅力所在,创新的工艺可以尝试,但是传统工艺还是最珍贵的。

苦难成就一代茶叶大师

陈鸿棉出生在一个茶叶包头的家中,父亲陈茂可从小习茶并善于管理茶园。1930年,陈茂可被闽南、潮汕一带的包头从江西请到武夷山做工头,帮忙管理山茶、打理茶庄,之后他便在武夷山娶妻生子,定居下来。

中央茶叶示范研究所在武夷山成立后,陈茂可做了研究所的工头,帮忙管理研究所及其所属茶园,他对茶园的管理很严格,出自他茶园的茶叶都能保质保量,而陈鸿棉对茶园管理的严谨与父亲是一脉相承的。陈茂可对工作严格,但是他对工人都很慷慨,所以很多工人愿意在他手下做事。而且陈茂可为人仗义,谁有困难向他开口,他都会尽力相助,这不仅为他赢得了好名声,也为陈鸿棉后来的学茶之路,提供了不少帮助。

陈鸿棉出生的时候父亲已50多岁高龄,没过几年他父母亲就相继离世,年幼的他无依无靠,便被寄养在接替父亲工作的堂哥家。堂哥常年忙碌,堂嫂也不怎么待见陈鸿棉,因而他的童年过得并不快乐。然而,这些苦难并没有击垮他,反而是让他越加坚强,而太早离他而去的父亲虽然没有来得及教他做茶,但是父亲严谨的作风和对茶的热爱却在他身上得到了传承。

他在厂里积极学习做茶,随着深入的了解,他对茶更是如痴如醉,为了进一步学茶,陈鸿棉特意跑去找著名的岩茶审评专家陈书省学过一段时间的审评,因为陈书省曾经跟他的父亲情同手足,所以他很悉心培养陈鸿棉。他特别跟陈鸿棉强调,要想做好审评,烟可以抽,但是酒不能喝。陈鸿棉一直牢记省公的话,从不喝酒,一头扎进了茶堆里。

在包产到户的年代,茶叶站是负责收购毛茶精制后统一出售,这样一来,茶农能够赚到的钱很有限。为此,陈鸿棉特意跑到厦门茶叶进出口公司向负责审评的茶师王庆云了解情况。王庆云给他支招,让他自己收购毛茶,精制加工后送到公司来直接收购。

陈鸿棉回家一合计,便开始认真学起精制工艺,更为了找到好的茶园,收购更好的毛茶,他常常只身进入深山之中,有时候在山中天黑错过了返程时间,他就把自己装进蛇皮袋里,睡到天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找到了一些好茶园,但当地村民不会做茶,他就慢慢教别人做,做完的毛茶,茶农挑来给陈鸿棉,品质好的陈鸿棉会用高价收,品质差的则价格压低,并会跟茶农指出毛茶的问题所在。经过自己的一番尝试,陈鸿棉精制的茶叶品质非常稳定,从未出现焙坏或返青等情况,他送到厦门进出口公司的茶很快就被收购了。1995年,陈鸿棉靠精制茶赚来的钱创办了自己的茶厂,此举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由于他的价格公道,又乐于分享制茶经验,很多茶农都愿意将毛茶送到他这里加工。

然而好景不长,受远华事件影响,厦门的销售渠道被阻断,茶厂又面临拆迁等一系列问题,这又让陈家的处境陷入困局,甚至一度负债甚重。当时,为了扭转局面,时年60多岁的陈鸿棉毅然选择南下广东,在那里慢慢打开销售的新局面。

2004年,在他和家人的共同努力下,陈家的状况已有所好转,但是陈鸿棉却因长期的操劳过度,两只脚患上严重的腿疾,当时广东的老中医甚至断定他将在轮椅上度过余生,但是他不予理会,一边打电话给武夷山的赤脚医生寻求土方治疗,一边则依然坚守广东阵营。

2007年,他终于在孩子的强烈要求下回到武夷山,然而却是带着随时出发的心态回去的。如今下一辈的成长让他倍感欣慰,他也渐渐安下心来,但多年的艰苦岁月磨练了他随时奋起拼搏的精神,直到现在,他依然可以随时出发!

记者手记

回到武夷山休整的几年时间,陈容带着父亲前往西藏、新疆等地游玩,如今家族的事茶历史从陈茂可那辈算起已有四代,家族事业在陈鸿棉带领下已步入正轨,她希望父亲能够开始慢慢安享儿孙满堂的晚年。而陈鸿棉自从西藏参观完布达拉宫回来后,心态也变化不少,他对很多事情也慢慢看开许多,更明白家族事业的长久延续更多是要靠年轻一辈继续努力,于是他渐渐将家族的大小事务交到晚辈手中,自己则开始策划下一站的旅行地……endprint

猜你喜欢

制茶武夷山茶园
举办镇巴手工制茶比赛刍议
沙盘活动设计、实施和反思——以武夷山一中沙盘活动开展为例
基于ADAMS的制茶三自由度振动筛设计
咏松阳大木山茶园
茶园观色
赣闽两地签署协议:共同呵护“同一个武夷,同一个遗产”
谈谈茶树引种与适制茶
西双版纳州:传统茶产业焕发新的生机
印尼农业部拨款改善提高茶园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