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技术的价值观引领
2016-04-29丁健
摘 要
技术以人为本,技术服务于人,这不仅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教育的最终目标。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多管齐下,用真实、可信的故事从情感上去感染、激励学生,用生动、丰富的案例去影响、驱动学生,在实践中从细节处去引导学生,让我们的学生真正化意识为行动,为他们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培养理念 以人为本
如今的青少年,明日将成为社会的生产者,如何在学生时代就让他们树立“技术以人为本”的理念,这是摆在我们信息技术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课堂充分展现信息技术对生活的积极影响,传递“技术服务于人的价值观”
如今,信息技术已经充分融入我们的生活。中学生好奇心强,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但受社会角色的限制,往往会关注信息技术娱乐性的一面,而对其他方面的了解则比较少,所以,我们在立足基本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应充分挖掘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并积极有益的教学案例,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信息技术除了满足他们的娱乐,还能给他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例如,在讲到搜索引擎的相关知识时,我创设了一家三口周末自驾游的情景,引导学生借助搜索引擎,查找合适的游玩景点,并通过“百度地图”,向学生演示如何搜索出从出发地到旅游景点的路线规划图,学生普遍觉得这个方法方便实用;在讲到多媒体音频的相关知识时,我课前请一位唱歌较好的学生用麦克风录了一段歌,在课上给学生演示如何妙用音频编辑软件“Adobe Audition”把学生的原唱和网上下载的歌曲伴奏两段声音合并起来,完成时尚的网络K歌,学生们顿时热情高涨,纷纷表示回家后也要去尝试。
正是因为让学生体验了信息技术应用到现实生活中的过程,所以教师在完成预定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也使学生在情感和价值观判断上增强了对信息技术的认同感,而这和我们教育学生长大后“服务社会大众,从而实现个人价值”的理念是一脉相承的。
二、课后布置拓展性任务,让学生获得“技术服务于人”的真实体验
信息技术课程中的诸多教学内容是需要用实践和活动来支撑的,但受学时限制,留给学生课堂实践的时间不够充分。所以我常常在课后布置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实践任务,以此来引导学生自觉地运用所学知识、方法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学用结合。例如,在讲完word中制表的内容后,我布置任务让学生周末在家设计一张课程表或是一张作息安排表,等学生上交作品后,我会帮他们把作品打印出来,这样既让学生进一步巩固了学习内容,也让他们的辛苦和努力有了显性的成果,让他们感受到学以致用的乐趣;讲到因特网应用的章节,我会让学生选择在当地的团购网帮父母网购一顿晚饭,或者让学生搜索一两个家常菜的做法,让他们尝试在家给父母做饭,无论选择做哪一个任务,都实实在在让学生利用网络服务于家庭,而家长的肯定和表扬,更激励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课后适当布置拓展任务,会驱使学生从更深、更广的角度去学习和实践信息技术,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另一个层面来说,从耳濡目染到亲自尝试实践,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感受信息技术的实用性、技术服务于人的价值观。
三、讲述经典案例,渗透和熏陶“技术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我在上课时有意识地把IT行业中一些经典的案例和故事讲给学生听,在讲到操作系统的相关知识时,我给学生介绍了微软的故事,在微软的成长历程中,“windows 95”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产品,微软在设计这个产品的时候专门研究了用户的操作习惯,把窗口式的操作界面进行了重新设计,从界面的友好性,软件的易用性、人性化方面下了苦功,它让很多用户几乎不需要培训就能掌握windows 95的基本操作,最终它获得了用户的肯定,帮助微软击败了所有的竞争对手,几乎垄断了PC机操作系统市场。我也讲到了淘宝网,它的成功几乎改变了人们的购物习惯,友好的界面,严密的交易规则,在保障买卖交易公平进行的同时,让买家买到称心的商品,获得舒适、便捷的购物体验,而卖家在提供了商品的同时个人财富也得到了增长,这是技术改变我们的生活的一个经典案例。
四、化意识为行动,在实践中落实“技术以人为本”
首先,“技术以人为本”体现在设计作品的前期要做充分的需求分析。例如,我在指导学生制作班级主页的时候,要求学生在做之前先进行需求分析,班级网站主要服务于班级,它既是班级同学交流的平台,也是班级对外宣传的窗口,所以制作者一定要虚心听取班级同学的建议,了解大多数同学的需求,同时也应和教师进行充分的沟通,在宣传班级这方面获取教师有益的帮助和建议,在考虑了多方的需求和建议后,再进行网站栏目的规划和取舍。因为有了前期的这种有效的需求分析,才能有的放矢,做出来的作品才有可能真正为别人所接受,实现它本身的价值。
其次,“技术以人为本”体现在设计中要懂得换位思考,多从旁观者的角度去思考自己的作品。当学生设计完作品后,我常要求学生先尝试浏览自己的网站,多从旁观者的角度去审视自己的作品。对于文件夹的有效命名以及文件的分类存放,我让学生假设这样的情景:在一个团队中相互共享资源。为了能让别人更好地找到、使用我的素材资源,文件夹命名应通俗而有意义,同时素材资料应分类存放,这样可以方便别人的查找和使用。
最后,“以人为本”还体现在细节关怀上。例如,在word文章排版的教学环节中,为了让标题醒目和活泼,我引导学生用 “隶书”或其他字体来代替宋体,字体适当大点;为了便于他人阅读,行距设置要合适,太大了既浪费纸张,也容易让阅读者频频翻页,太小了则文字拥挤,阅读者会感觉视力疲劳;如果文章有插图,应该考虑让图片的大小要合适,注意图片和文字的环绕关系,尽量让整体版面显得和谐、美观。所谓细节决定成败,正是在这种点点滴滴的思考和实践中,学生体会到“技术以人为本”是要落到实处,而很多时候正是那些微不足道的细节,才是作品成功的关键。
(作者为江苏省常熟市实验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