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体阅读的自育三部曲

2016-04-29陈文萃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 2016年3期

摘 要

立体阅读是根据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学生特点制定的一个教学项目。自育式学习则是常州市初中语文张五芳名师工作室提出的教育理念。这两者交织为一体,会达到怎样的教学与育人效果?我们就此展开了实践研究。

关键词

立体阅读 自育 语文 初中

我们发现,立体阅读的逻辑起点是培养学生对文化的尊严感与敬畏感,丰富性、差异性、多元化、选择性理应成为立体阅读的必然追求。立体阅读的逻辑终点为怡养语用个性、陶冶和顺人格、提升理解文本的能力。这些都成为我们在自育式学习中要具体落实的问题。为此,我们带领学生在立体阅读的过程中,展开自育三部曲的历练。

一、铺开阅读视窗的广度

1.从标题切入。

标题是学生阅读兴趣的聚焦点,所有的疑惑都会以标题为圆心而发散。当学生看到“甜甜的泥土”这样的标题时,都会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为什么泥土是甜甜的,结果发现是奶糖融化在了泥土里。继而我们又发现文章是围绕着奶糖展开的,沿着“送糖——分糖——埋糖——挖糖——融糖”这一线索向前推进,这样,文章便在标题的切入下自然地被抽丝剥茧,脉络清晰起来。学生也可顺着这样的标题解读法,举一反三,自我解读新的文本。

2.从文体切入。

在主题单元教学的模式下,文章的文体性似乎在慢慢地削弱。殊不知,文体是文章身份的标志,从文体出发,往往基本的要素都尽在囊中。比如,记叙文有六要素,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圈画出人物、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便能快速地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看到说明文,我们可以到文章当中寻找说明对象、说明对象的特点、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而议论文则是从其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挖掘开去。

3.从作者切入。

在文学史上,不同作家的作品在文风、趣味、情调、境界上往往迥然不同。学习八年级上册的《幽径悲剧》,先从作者季羡林入手,再去感受文章当中作者对真善美矢志不渝的追求和他那具有古典美的语言魅力,这样便可以深入浅出,对于《幽径悲剧》的丰盈内涵的解读就相对轻松了一些。

二、织就阅读方式的密度

1.精段欣赏。

交流合作是精段欣赏的较好方式,课堂上学生各抒己见,不仅集思广益,也节约了教学时间。同时,学生采用自主批注的方式,也有效地锻炼了他们独立思考与反观自己阅读历程的能力。在《老山界》一文中,夜晚的景色格外迷人,从视觉和听觉等角度去感受老山界的庄严、奇伟和夜的寂静,解读通过景色塑造红军战士顽强意志和乐观精神的形象的作用。

2.名段诵读。

用形象化的口语表达文学的思想感情,这是朗读的真谛。上课后,我们要留给学生大量的大声朗读的时间,让他们借助朗读体会语言文字之妙,感悟谋篇布局之巧,体验思想感情之深。同时,借助诵读的方式来检验学生理解的深度。你点评我读,我分析你读,在读中互相提高,在读中加深理解。不同的文学样式有不同的诵读方法,不同的声音带来不同的色彩。有声的世界总比单调的文字要精彩。“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朗读与理解的关系。

3.艺术融合。

改编蒲松龄的《狼》,用课本剧的形式演绎狼的贪婪和屠夫的机智;唱响苏轼的《水调歌头》,用音乐的形式传达词人旷达的情怀;绘画朱自清的《春》,用美术的方式描摹春的气息;书写毛泽东的《七律·长征》,用书法的手段感知红军的大无畏精神。 融合,不是单纯的叠加,而是一种整合,一种独有的艺术再造。它达到了“和谐”状态,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整体效率。不仅有音乐、画面、板书这些辅助形式,还有非主流元素,如课本剧、游戏等教学手段。只要有效地整合,就能达到“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要求。

三、加深阅读生成的厚度

阅读最直接的产物就是引发我们的思考与写作,读写链接,妙“读”就能生“写”。在阅读中去学习文章的谋篇布局、构思立意、详略安排、表现手法、表达方式、遣词造句,为写作做好铺垫。

学习《幼时记趣》中沈复观蚊如鹤的想象、联想的构思手法,观察一滴墨水滴入水中的奇妙现象,可以练习想象文章的写作。学习《歌词三首》,把握歌词中反复等手法的运用,可以模仿进行作词的训练。学习《从小就要爱科学》,了解一般序言的特点,为自己的“采蜜本”写上序言等。这都是在阅读之后所做的习作迁移,在习作中,学生又会有新的阅读生成;而生成的背后,是学生自我激励、自我修正能力的提升。

新课标中提出,作文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当学生的阅读能力达到一定的高度的时候,他们的视野不会被文章本身所束缚。因此,在指导学生写作时,我们要放弃写作知识的灌输、统一标准的桎梏,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甚至异想天开。如此,学生的作文就会多一些个性、多一些创意、多一些灵气。学生在学习了《北国的秋叶》之后,感受到北国秋叶“生如夏花之绚丽,死如秋叶之静美”的精神,创作了七言绝句《秋叶》:“漫天逍遥秋叶飞,舞尽铅华终须坠。落地归根色虽褪,不是春景胜春晖。”这就是前期阅读的成果。

当写作这一产物出现的时候,并不意味着阅读已经终止。当我们站在写作的高度重新审视先前的文章时,我们还会有一番新的发现。张五芳老师在教授《看山老爹》一文时,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你认为本文是什么话题下的作品?自拟话题,并尝试用一句话阐述理由”。在最后这一环节的指引下,“坚守”“挚爱”“苦与甜”“迷恋”“孤独与充实”“纯粹”“短歌长调”“宁静”等话题被同学们展现出来,这不仅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运思能力,也让文本的主题丰富多元起来,此刻,学生自觉地在写作中加深了对前阅读的理解。

(作者为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华罗庚实验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