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育式写作策略运用举隅
2016-04-29雷宁玲
摘 要
自育式写作策略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写作层级与需要,尊重和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自主创造的精神。
关键词
自育式写作 文体 立意 构思
写作是一个由自发到自觉的语言与思维的修炼过程,它既是技术的,也是艺术的。写作,更多的是个人的事,学生对写作的认知,是一个不断自我觉醒、自我表达、自我完善的过程。开展自育式写作策略的研究,就是要唤醒学生沉睡的内心,走向自我习作、自由表达的境界。
一、自育式写作策略的内涵
自育式写作策略是在作文教学中,指引学生借助写作手段,进行自我监控、反思、调整、激励等,进而开展自我教育的一类作文策略。如:
1.明确本次作文的目的,充分理解外显的和内隐的任务要求。
2.对给定的作文命题中所包含的重要信息进行识别并筛选。
3.分清作文命题中的主要内容和次要内容,并将注意点集中于主要内容上。
4.对当前的作文选材活动不断地进行调控与择取。
5.随时进行自我提问,以了解自己是否已经达到了选择有价值的素材的目标,如果尚未达到,还差多远。
6.随时采取修正选材、构思、立意等策略。
开展这些策略的教学,绝对不可能在一次作文课中完成,学生也因层次及能力水平不一,而很难一下子掌握这些策略。因此,对以上六种策略,理当分步骤循序渐进地推进。
然而,只要在每次作文指导中,有意识地反复训练,最终使学生达成“自动化”作文的理想状态,学生自然就会借用自育式学习策略来修炼自我教育的意识,习得写作知识,提升写作能力。对于模糊性极强的语文学科来说,自育式作文策略无疑为语文课程标准及现行《语文》(以苏教版为例)教材在作文教学层面填补了一些空白。
二、自育式写作策略的运用
在无序、“无法”的混乱状态中,我们有必要确立写作策略的位置(定位)与演进序列。
(一)定位与演进。
我们在写作中制定自育式学习策略时,拟定了文体训练的梯级目标,分层次对不同年级、不同层级的学生开展自育式习作训练。如,同样是写记叙文,每个年段应该有不同的训练目标。
七年级:能根据作文题的题干、要求,提取本次作文的文体、素材、基本思路。
八年级:能结合题目要求,判断主次素材,选用适切的构架和思路,故事与主题相匹配。
九年级:能配合作文题,提炼题眼、题眉、题魂,做到故事与情理交融,文从字顺,思想深刻。
在纵向上以文体作文训练序列为经,遵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顺序进行训练。训练目标螺旋式上升,依据每学年的训练重点安排相应的训练内容。每次训练突出一个重点,在不同阶段对同一目标循环渐进、逐步深化,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在横向上以自育式写作策略训练为纬,根据不同年级的训练重点和要求,对学生开展自育式写作策略的探讨和运用,让学生知道该怎样去写,如何适时地调整自己的写作方向与方法,提升写作能力。
(二)自育式写作策略的提炼与运用。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每周一次的作文课,或者渗透于我们的阅读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一起学习探讨基本文体的通用写作策略。
1.拟题。
拟题的原则要做到:准(准确地体现或揭示写作的内容和思想)、精(文字短小精炼)、小(切入的角度或抓手要小)、新(内容要新颖)。
比如,话题作文:大自然是一曲曲最动听的歌,是一首首最抒情的诗,是一个个既古老而又新鲜的故事。我们都有过亲近自然、认识自然、感受自然的经历。面对朝晖夕阳,花开叶落,雄奇的山峰,深深的海洋……我们会产生怎样的联想,引发怎样的思考,得到怎样的人生启迪?请以“面对自然”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或讲述故事,或阐述观点,或抒发感受。
在拟题时,要引导学生突出话题作文的特征——“大话题、小文章”,切忌太大太泛(如“感受自然”),不精炼(如“关于大自然的探索——大自然的力量是伟大的”),不能紧扣话题(如“在反思中变化”)。自育式写作策略就是要让学生在拟题的过程中自主、适时调整自己的方向和策略,找到最切合的题目,如:“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以诗传情)、“倾听花开的声音”(以形传神)、“大自然是一把双刃剑”(设置矛盾)……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文好题一半,拟题时一定要慎重。
每次拟题时,老师不忘提醒:不断回观作文要求,严格按照提示语科学精当地拟题。这样,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就会与日俱增。
2.立意。
立意要做到正确(避免消极、错误),集中(避免贪多、盲目),深刻(避免简单、肤浅),新颖(避免陈旧、落伍)。立意的用语应该简洁明了、明确肯定。它的位置可以在文章开端,对文章起到总领统帅的作用,也可在文章结尾,达到总结升华的效果,当然也可置于行文之中,一脉贯穿全文。
然而学生在写作文时,对于文章的立意往往不能准确地把握,对主题的理解会出现偏差或模糊,因此要引导学生根据立意的策略自我调整立意的方向,不断地修正,使其逐渐清晰明了,渐至佳境。
如,2014年常州市中考作文题目是“孩子与老人”,初看题目时,大多数学生会把立意定位在“晚辈如何尊敬长辈,长辈如何关爱晚辈”的层面上,如果仅从这个高度构思写作,那么立意很难向深刻的方向发展。这时学生可以调整自己的思考角度,以老人和孩子这两个极富哲理与思辨的群体的内涵为抓手,如孩子代表希望、创造、年少无知、阅历浅薄,老人代表衰老、保守、稳重睿智、经验丰富,进而去思考这两者的内涵和他们之间的关系,而不仅仅是停留在亲情的层面上,这样文章的立意自然就深刻了。当然学生这种自我调整的能力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系统的熏陶和训练。
3.选材。
选材要做到:切合立意、新颖典型、思想深刻。
如,引导学生到生活中找“米”,在作文中引用。养成留心观察生活中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只有投入生活,亲身体验,才能有所感悟。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有真情实感,富有生活气息。
引导学生到书本中找“米”,在作文中整合。中学语文课本中很多篇目都堪称经典,我们可以通过组合、转借,应用到作文里,让作文展示出深厚的文化底蕴。
引导学生从熟知的材料中翻出新意,或从细微之处挖掘出更新、更深的意义。这样的材料用好了,可以达到陈材巧用、旧材翻新、技高一筹的效果。
4.构思。
相同的文体,在构思布局上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记叙文:爬山坡式、葫芦串式、一枝垂柳式、倒挂金钟式、冰上一角式;双线交织、双轨运行、两两比照;烘云托月、山重水复……
议论文:板块连缀式、金字塔式、沙漏式、猴面包树式、两两对照式……
散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叙事传情……
学生可以根据作文题目及要求,选用其中一种或多种构思艺术,并不断调控自己的行文思路。
5.表现。
主要是指叙事类文本中的表现手法的运用。我们可以对其中的一种表现手法设置系列作文训练,以达到强化的效果。
运用“想象与联想”手法,对每年的“春夏秋冬”作系列作文片段训练。考量三年中,学生在自然情景类散文写作中想象、联想能力的变化与提升。
运用“象征”手法,对“梅兰竹菊”“山水流云”“鸟鱼鹰燕”等自然景物作系列写作训练,在写作过程中,帮助学生提高运用“象征”手法的能力。
运用“对比”手法,尝试进行“爸妈人物小传”“我的成长经历”“爷爷的秘密”“昔日重来”等具有真实性、场景性的练笔,在实际创作中尝试开启“对比”手法的运用,直至纯熟。
运用“衬托”手法,对抽象话题,如“信仰”“人的高贵在于灵魂”“沉潜”“执着”“迷恋”等,作转换式写作训练。即把抽象理念转换为具体形象,借助自然风物、人间百态等作旁衬式的描写,对中心人物或事物作烘云托月式的“衬托”训练。
6.用语。
佳词积累:双字词、四字语(成语)、俗语等的大量积累与整段运用;
妙句运用:短句、对句、赋句、扩展句、浓缩句的整文运用或交叉运用;
修辞化用:形象传神靠比喻拟人,整体练达借排比对偶,强调突出凭反问、设问等;
风格锤炼:在写某一类文体时形成相对固定的风格。如记叙文远奥、精约;散文清新、优美;议论文典雅、壮丽;说明文浅显、流畅。然后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可形成不同的语言风格。
如写散文《又见黄山》,恬淡闲适、华美壮丽、清新自然、安谧娴静、雄伟壮阔、明快高旷、慷慨激昂……各有各的语言气息,彰显了学生独特的写作个性及别样的表达魅力。
7.整合。(略)
对这些写作策略的理解监控是自育式写作策略的核心环节。在每一次的写作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就作文要达到的目标和要求,不断地对当前的活动进行调节,进而使学生的写作监控成为“自动化”的行为,那么其写作能力自然就会得到提升。
三、自育式写作策略的评价
(一)教育性评价。
在作文中开展教育性评价,有助于学生恰当地提炼文章的主题。如,要求彰显奉献的价值、讴歌执着的精神、赞美劳动的魅力等等。让学生在学习写作中,灵魂得到正能量的历练,通过写作教育自己走向坚强,走向阳光。
(二)有效性评价。
要把每次作文训练都当成一次思想的远足。远足前必做事前功课,搜集与本次作文相关的素材和经验。做好构思行文的准备,在草稿上画出作文的图例,以形传神,便于后续行文的监控。写完草稿后必做好回读与修改,按照文题基本要求及预定的目标,进行细节的调整与完善。
总之,自育式写作策略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写作层级与需要,尊重和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自主创造的精神。随着研究的深入,学生在写作中会慢慢地把这种认知行为转化为一种“自动化”的行为,在写前阅读积累、写中思考调整、写后修改完善中磨砺自己的心性,完善自己的人格。
(作者为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河头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