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随感而发 信笔由缰

2016-04-29黄海燕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 2016年5期

摘要 读书笔记可加深对书籍的消化理解,有助于培养勤于思考的习惯,可促进思想水平和写作能力的提高。“抒写真情实感”“感悟生活,勤于探索”“凸显个性色彩”使你在阅读和抒写之间,耕耘心灵、收获人生。

关键词

随笔 真情 感悟 个性

“随笔”,在《新华字典》中解释:一种散文体裁,篇幅短小,表现形式灵活自由,可以抒情、叙事或议论。 简单地说,“随笔”就是随时写笔记,把所见、所闻、所读、所思、所感、所论发而为文。现实生活的见闻,以往事件的漫忆,所思所想的道理,作家作品的漫评,以及古今中外、天南海北、工作学习、旅游见闻、史话传说、掌故逸闻等,无不能作为随笔的材料,作者就是在这些似乎是信手拈来的材料中谈自己的一得之悟。

此处,我们就以阅读张晓风的《种种有情,种种可爱》中的《我喜欢》一文,来谈谈阅读随笔该如何得一悟写一笔。

读这篇《我喜欢》,你会不由自主地进入作者的思维天地,眼前便展现那一幅幅美丽的画面,进入那一份份珍贵的情绪中,感受生命是如此充满了愉悦。那么多生活中伸手就可触摸的人、事、物、景,在张老师眼中那么切近那么诗意。因为喜欢而爱,因爱而美好。所以这篇文章读下来,同学们就有很多感触,但又零碎或又不知如何表达如何成篇。那就列举三个小方法以供参考:

一、在“自由写作”的基础上结合主题写自己的真情实感

高尔基说富于感情是写好作品的最好手段。读完文章后你把自己的真实情感抒写下来,形式不拘,羁绊不受,世俗不媚,不人云亦云,让心田闪耀晶莹的明媚,让情感之泉汩汩流淌。如我班的孩子读后写下这样两篇短小的随笔:

(一)张老师喜欢着世界上千千万万的东西,阳光、蓝天、海洋、森林、夏日、夜空,还有很多很多。如果不是一个心存美好的人,如果没有一颗纯真善良的心,她怎么可能感受到那么多的神奇与美丽、温存和有趣呢?

(二)“我喜欢”,是啊,原来身边有那么多美好的事物呢!你是否也在意过、轻嗅过、抚摸过、留恋过呢?

“我喜欢”,当一样样事物被那样淡淡浅浅的文字书写时,你是否突然感觉“我也喜欢”呢?美好那么多,生活中的艰辛不是也变得有滋有味了吗?我想说,周围多姿多彩,处处诗情画意,天地一片美好,眼前豁然开朗。

初一的孩子原本那么漫不经心和随意,他们不会过多地透过事物去审视内心或反省自身,但是阅读《我喜欢》之后,忽然看到生活中那么多五颜六色的糖果散发迷人芬芳却很多被自己忽略时,他们恍然间就被触动了,那些美好我也有,我也喜欢呀,于是这份真实的情感就漫溢而出了,就和作者引起了共鸣,让我们也看到了那份感人的纯真亮色。

二、感悟生活,勤于探索

歌德有最真切的体会,他认为写作不在远,就在充实的人生中。写作的源泉就在孩子们的眼前欢快流淌,在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中恣意绽放。他们多梦的年华、浪漫的情思、难解的困惑、醒悟的欣喜,生活中的苦涩和甜美,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感悟与思考,点点滴滴都可以一吐为快,涉笔成趣。如我班的孩子写的这样一篇随笔:

我喜欢我的那个小房间,主要是天窗。

我喜欢自己一个懒觉睡到日上三竿,然后天空的蓝和太阳的光透过天窗,洒到我的身上,用一种可爱又特殊、奇妙又温柔的方式将我唤醒。

我喜欢捧着一本书,看到三更半夜,月亮快升到正空时,轻轻拉掉灯,小心翼翼地摘掉眼镜,感受着那月亮变成一团奶黄的光亮,带着我浅浅的笑进入梦乡。我喜欢看着夏天的夜晚,由一颗颗星星汇聚成的天空。星星们眨得并不明显,当我和她们对视时,她们好像也在看着我,眸里的璀璨好像都给了我,直到她们一点点暗下去,我带着好看的星芒沉沉睡去。

我喜欢看下雪时,那一粒粒雪粒从空中飘飘悠悠落下来,落到我的天窗上,再随着斜坡滚下去,每一粒都如此,每一粒都“咕噜噜”地滚下去,好像还有“嗤嗤”的笑声呢。

我喜欢,我的天窗。

这是一个敏于发现,勤于采撷的可爱浪漫的孩子,她以细腻乐观的心去观察和感受,所以文字那么鲜活,那么动人。其实,大至地理天文,小到芝麻黄豆,远至苍穹的星辰日月,近到同窗好友,都是客观可感的对象。

三、结合读书和思考,凸显自己的“个性色彩”

所谓个性色彩,就是自己独特的感悟和见识,乃至独树一帜的文章风格、人文品格和创造精神。要写好随笔,达到得心应手的高妙境界,就必须勤于读书。读书越多,落笔越奇。用渊博的知识广征博引,联想生发,用理性的思维深思熟虑,增进思想的光辉和魅力。如初三的学生读《我喜欢》后写下这样的一篇随笔:

我喜欢向前走,仅仅是因为我期待生活,我热爱生命。

我喜欢与大好河山一次次在无人处相会。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在巍峨的高山之巅,我对着初升的太阳呼喊着自己的存在,披着霞光织成的华氅,拖着绮丽的裙裾;在汹涌而不可一世的大海之畔,我站在造型奇诡而坚硬的礁石上,张开臂膀拥抱整个世界,用《泰坦尼克号》中的台词大声宣告:“我是世界之王”;在“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的古刹中,我以月光做袈裟,焚一盘沉香,没有古琴,便静定入座……那些美好的相逢,一如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一如风过疏竹,风去而竹不留声。尽管如此,雁与潭、风与竹依旧深深地相会。

这篇随笔让我们看到广博的阅读积累,娴熟的文字驾驭,震撼的宽广心胸,文思纵横古今,驰骋天地。一个初三的孩子显然不可能有太多的生活积累,无非就是在海量阅读的基础上结合更多的感悟和思考,从而形成特色鲜明的个性抒写。

阅读随感实际上是一个人阅读之时感悟真情认识真理后的独白,随感而发,信笔由缰,在阅读和抒写之间,你耕耘心灵,收获人生。

(作者为江苏省海门市海南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