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如何上好一堂体育课
2016-04-29梁雪
回顾笔者多年的体育教学,自己从未接触过教学工作到完全胜任体育教学工作,和同事们特别是指导老师的帮助是分不开的。结合实际谈谈我对如何上好一堂体育课的一点理解。
上好一堂体育课,使体育锻炼成为学生发自内心的需要,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一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三是肯定学生学习和锻炼的成绩:四是允分利用外部条件。
一、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体育教学是老师和学生共同的活动。老师的主导作用在于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指导学生学习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激发学生学习和锻炼的积极性。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在老师指导下的认识、实践过程,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允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明确了这些关系后,就能使体育课上得生动、有趣,收到很好的效果,从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老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带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也是学生直接模仿的埘象。所以体育老师的着装要得体,要穿运动服和运动鞋,老师做到了才可以要求学生,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也是这样严格地要求自己。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留下良好的印象,在接下来的体育锻炼中不会影响教学。同时老师的教学态度也尤为重要。首先要有扎实过硬的理论水平和技术水平,特别是每项运动做示范时力求做得优美、准确、规范、轻松(这方面我还要加强,做到一专多能),这样学生就有跃跃欲试的心理。安排场地时老师要亲自去做,器材摆放要整齐、美观,场上保持清晰的画线,给学生以舒适和轻松感。比如:沙坑要保持松软、体操垫要干净、跑道上无障碍物、球类充足适量等等。教学活动中学生摔倒或受伤时要主动前去救护、安慰并及时处理:学生练热了脱衣服时,要及时告诉他们衣服放在合适的地方,练习结束后要主动提醒他们拿回各种用品:学生出现不守纪律或其他情况,要主动去了解,尽快让他们继续练习。这些细微行动,会给学生深刻的印象,学生也会感到心情舒畅,学习和练习也会积极主动。学生在心情愉快的情况下接受掌握各种动作较快,对身心都大有益处。
一堂体育课的整个过程是由老师根据具体教学内容、任务、目的和教学对象设计和控制的。同时也要给学生绝对的自主权,给学生开拓思维的余地。现在学校的教学班人数多,在使用同一个教材的前提下,给学生制定同一个目标,采用同一个教学方法是不切实际的。我结合教学大纲和班级实际情况,采用分组方法,根据学生素质、能力、兴趣和爱好,对不同班或个人提出不同要求。这样学生的自主学习机会相应就会多些,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独立活动能力,以达到教学目标。
二、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学习和锻炼的积极性
小学生的特点是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保持学生的兴趣,如:跑步运动比较单调而且体力消耗较大,学生不愿意学习,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我多采用小型比赛、游戏等方法,分成不同组别,例如“追逐跑”“迎面接力”“计时跑”“数步跑”等。又如技巧练习,按组进行比赛评分的方法,但不能只看动作技术,还要结合本组的纪律表现等,尽可能评得公平、公正,失败的小组可以规定做一些辅助性强、有娱乐性的动作,也可变换条件来练习;一节课的开始部分,可以安排小游戏、队形变换、徒手操等,这些是与基本教材相关的辅助性练习。这样学生兴趣就比较浓厚,结束时结合本节课讲评,讲一些激励的话等等,使学生从精神上、心理上得到放松。把一种内容变换不同方法和形式,体现其丰富多彩,以提高学生兴趣,对学生掌握本节课的重难点,提高每节课的质鼍大有益处。
三、正确引导和肯定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术技能
老师的语言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所以老师的语言要形象、精练。如有些动作要使学生做得规范和美观,学生练习时,对每个人的动作分别给予 “好”“对”“不错”“可以”等评价,对落后的学生采取鼓励方法,例如“加油”“只差一点”“赶上去”等,学生会喜形于色。学生学习和锻炼总希望能得到老师的肯定,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尤为突出,老师要抓住时机给予鼓励与表扬。老师一定要严肃态度,评定要恰当。对较差的学生一定不要随便点名批评,特别是女生自尊心比较强,要树立她们的信心,正确引导,肯定成绩和批评要诚恳,无动于衷的教学态度是收不到良好效果的。
四、合理利用外界环境
体育课的特点之一是利用自然环境,对外界环境利用得好,不但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还可提高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也可提高学生锻炼的积极性,如:利用学校的台阶,经常让学生逐级跳上跳下、单脚跳、双脚跳、快速跑等,既可以提高学生速度、力量、协调性、耐力等素质,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在练习中采取各种游戏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安排各种比赛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
总之,要想体育课上得生动活泼,富有吸引力,提高学生的能力,增强学生身心健康,关键在于老师要按教学大纲,科学地制订计划,选择符合实际的教学手段,并在每节课中科学实施。在教学中,老师起着主导作用,所以我必须不断地加强专业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学习,在教学实践中反复推敲,总结出能适应现代教学的方法和经验。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翰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