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食对冲绳料理的影响
2016-04-29梁佳同刘笑非
冲绳县以冲绳诸岛为中心,由宫古诸岛、八重山诸岛等岛屿组成。冲绳岛虽然不大,但由于地处太平洋,其附近水域的鱼类资源十分丰富,因此冲绳人大多从事渔业;冲绳县处于日本九州岛和中国台湾省之间,由宫古诸岛、八重山诸岛等岛屿组成土地面积占日本总面积的0.6%左右。冲绳岛东西窄、南北长。岛的四周有美丽迷人的海域,被认为是世界顶级美景之一;亚热带海洋性气候让冲绳的四季更加怡人,亚热带植物更是吸引游客的另一道风景线。冲绳除了自然风光还有很多神秘的文化遗产,这也让冲绳成为了一个旅游圣地。冲绳的经济以旅游业最为发达,有“日本的夏威夷”之称。
一、冲绳与中国的历史关系
冲绳本名叫琉球,明清时代一直是中国的附属国。琉球是中国明朝时期中国人为该群岛取的名字。自古以来与日本本部﹑中国﹑朝鲜及其他国家保持紧密的文化交流和海外贸易,所以在文化习俗﹑饮食﹑建筑风格等方面和日本本部有很大的差异。琉球的历代国王都以进贡的形式与中日两国开展贸易。冲绳岛南部和中部是居民的主要居住区,这些居民与中国联系最为紧密,建筑风格,音乐,艺术等方面都融合进了中国的风格;除了这些方面,冲绳与中国在饮食方面的相似之处也有很多。本文选取了两种有代表性的冲绳料理:豚角煮和炒苦瓜,以此来研究中国饮食对冲绳料理的影响。
二、冲绳特色料理与中国文化
冲绳多岛环海,有丰富的海洋生物,海鲜极负盛名,而且在冲绳人的日常饮食中以海鲜为材料的料理也十分普遍。受亚热带海洋性气候的影响,冲绳多种植亚热带水果。因四周环海,冲绳县对外交通的主要方式就是航空。其中最著名的机场位于那霸市。冲绳自古以来就受到中国和日本本土文化的影响,在建筑,音乐等方面融合了多种风格并形成了独特的冲绳文化。冲绳和中国的联系十分紧密,不仅在贸易方面,在文化和饮食方面的交流也很频繁。受中国饮食文化的影响,冲绳地区的人也喜欢吃猪肉,猪肉的消化量是日本之冠。众所周知,日本料理以清淡为主,而“煎炒烹炸”则是做中国菜的基本。但是冲绳料理中受人欢迎的豚角煮和炒苦瓜(チャンプル)的烹饪方法却大部分借鉴了中国的烹饪方法。中国在饮食方面对冲绳料理的影响可见一斑。以下我们选择这两个有代表性的料理来感受一下中国和冲绳料理之间的联系。
(一)豚角煮
冲绳料理很多菜品都离不开猪肉,不仅仅在餐馆,在饭桌上也能够见到各种各样猪肉制的美食。其中深受日本人喜欢的冲绳料理就是“豚角煮”。冲绳人吃猪肉的习惯和中国很相似,不仅吃猪的每个部位,而且连猪肉的做法也和中国相似。“豚角煮”其实源自中国的东坡肉,但是冲绳人会把食材煮得更加软糯。一丝甜香足以让你忘却人生烦恼。一掀起盖子,整个屋子弥漫着香气。做豚角煮的猪肉也很关键,要把肥瘦参半的五花腩加豉油、糖等煮两个半小时,煮至酥软,才能达到口感香糯,味道浓郁,肥而不腻,入口即化。豚角煮不仅在口感上与传统的日本料理寿司,刺身之类的清淡性料理有很大的区别。冲绳人采用了中国菜的传统做法,又融入了冲绳自身的特色,豚角煮外表虽像东坡肉,但实质要更加香甜。其实在日本料理中,我们经常能够吃到的日本特色小吃之关东煮的汤汁的制作方式也会因地区的不同而不同。冲绳料理对关东煮也做了改进。冲绳人习惯把食材煮得更加软糯,并会添加猪蹄作为食材之一,汤汁也是特制的猪骨汤。冲绳料理既保留了中国烹饪的特点,又融入了自己的地方特色。
(二)炒苦瓜
提到冲绳,最有名的料理莫过于チャンプル。即炒苦瓜。与中国的炒苦瓜的方法相似,在炒的时候要加上鸡蛋。但是冲绳人按照自己的饮食习惯,在苦瓜炒鸡蛋里加入了豆腐和猪肉一起拌炒。而且与一般的豆腐相比冲绳的苦瓜炒豆腐也有自己的特色。它使用的豆腐不易被炒碎,并具有独特的风味。与大家所熟知的“日本豆腐”不同的是,冲绳的苦瓜炒豆腐用的是“日本豆腐”过滤出来的豆腐,被人称作“岛豆腐”。这种豆腐比较坚实,耐烹炒。岛豆腐虽然不比市面上的日本豆腐精细,但是比一般豆腐的蛋白质含量要高出许多,有益于身体健康。虽然是炒菜,但是冲绳的炒苦瓜要比中国炒菜清淡得多,而且加入了日式风味的鸡蛋和木鱼花使其更具日本料理的特色。饮食清淡,营养均衡,这也是冲绳被称为“长寿岛国”的原因。苦瓜里含有苦味素,开胃且有助于消化。由于苦瓜对于美容也很有帮助,因此チャンプル也深受广大日本女性的喜爱。
三、结论
中国对冲绳的影响不仅在文化,建筑风格,音乐美术等方面,中国的饮食习惯也逐渐渗透到了冲绳人的饮食中,并且经过了冲绳人的改造,融入冲绳的地方特色,最终形成了含有与冲绳地区特色的料理。通过对冲绳的“豚角煮”和炒苦瓜的了解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和冲绳互相借鉴烹饪方法,互相了解饮食习惯,在共享美食的同时也在逐渐改变着人民的日常生活。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两个地区之间的交流可以影响到多个方面,并从中吸取到发展中日两国关系的经验:通过多方面的交流和融合,来增进两国的理解,缓和其他方面的矛盾;可以利用饮食文化这一交流方式,增加人民之间的感情。
通讯作者:刘笑非
基金项目“北京林业大学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编号:X201510022100)
(作者单位:北京林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