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角色扮演在初中历史课堂上的运用

2016-04-29叶恒

知识文库 2016年3期

“角色扮演”是历史情景创设的一种新方法。美国学者克拉克和斯塔尔在《中学教学法》一书中对它下的定义是:“角色扮演是通过某个场面中,参加者的角色扮演而使表演人和观众了解这一场面的未经排练的戏剧表现。”初中历史课堂上的“角色扮演”一般都是由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重难点内容,依据教材,在课前指导有表演能力的学生扮演历史人物,演绎有关历史事件,附之旁白,再现简单的历史情境。

相对以往教师主宰课堂来说,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参与者、体验者,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表演展示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评判和对历史事件的理解,这样可以使学生的能力得到一定的锻炼与提升。“角色扮演”可以将一些抽象的历史知识,深奥的道理以具体的形象作深入浅出的说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去准备,去体验,去思考历史。

笔者在一次教学公开课上,穿插运用了角色扮演的情境教学模式,并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在这里跟大家一起分享,共同探讨。

角色扮演教学的实施过程和教学效果。

一、实施过程

(一)认真挑选演员,反复排练

挑选演员,这是“角色扮演”能否成功的关键,本班学生历史知识普遍薄弱,能否挑选出合格的演员是最令我担心的事情。结果却出乎我的意料,此次“角色扮演”共需要八名演员,自告奋勇报名参演的学生中有六名是属于很调皮,成绩位列下游的。他们都信心满满的跟我说自己很喜欢扮演角色,并保证完成任务。在经过了四天的排练后,我的顾虑完全被打消了,表演的时间由原先的需要二十分钟慢慢压缩到了十分钟;他们的语言表达由原先结结巴巴到后面口若悬河,甚至诙谐幽默;他们的态度由原先的散漫嬉笑变成了后来的紧张重视。这一切的改变都是一次又一次排练的结果,也是演员们融入了角色,意识到要在同学们面前,家长们面前好好表现自己的结果。

(二)充分肯定学生的表演,认真组织学生进行探讨和反思

上课开始后,学生在观看了央视在2006年为纪念郑和下西洋而制作的纪录片的片段,了解了相关背景知识后,就进入“角色扮演”时间,时长10分钟。

第一幕表演的是郑和团队觐见古里国王。八名演员分别扮演郑和、郑和使者(翻译)、侍从、古里国王、古里国王侍者(翻译)和旁白等角色。古里国王在王宫接见了郑和团队,郑和向古里国王表达了此行的目的,并赠送给古里国王大量的礼品,其中以丝绸和瓷器最为精美。以突显此次郑和出行是为了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友好往来。

第二幕是郑和团队在古里国的集市上进行买卖的场景。此时八名演员分别扮演郑和、使者、侍者、做买卖的人和旁白等角色。郑和用当地击掌的风俗与当地人做买卖,以低价出售中国商品,而以高价收购所需日常用品,在中外交往中奉行“多予少取、厚往薄来”的贸易原则。

第三幕是郑和团队在返程途中,经过东南亚诸岛时,由于各种原因脱离船队,留在当地的情境。此时八名演员分别扮演郑和、不同身份的船员和旁白等角色,这些船员或者由于不堪旅途困苦而趁停船补给之机脱离船队;或被当地物产富饶,气候宜人所吸引而留在当地;或者被当地政府重金聘任而留下。总之,这些留下来的船员为东南亚诸岛的开发作出了相当的贡献。

第四幕是郑和1432年最后一次下西洋觐见明成祖时的情境。三名演员分别扮演郑和、明成祖和旁白。明成祖在肯定郑和前六次下西洋的历史功绩后,也表达了因为全靠财政支撑的下西洋活动耗费了大量的国库,加上今年农业减产,财政锐减,在这次出使之后国家就再也无力进行如此规模庞大的出使活动了。郑和领了最后一次下西洋的经费后告别了明成祖。

角色扮演结束,最后一个环节是完成导学案的习题,三个模块的题目分别由三个学习小组派同学代表在黑板上板书(这个过程与角色扮演同时进行),之后再由下面同学提出质疑和订正,此过程用时10分钟。最后由科代表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

(三)教学效果

本堂课一改过去教学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在扮演和观看表演的过程中,学生们主动的思考问题,自行解决问题,并从扮演的活动中获得学习历史的兴趣,引发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角色扮演”过程中,课堂气氛非常的活跃,演员的表演也非常投入。表演中,观众不时爆发热烈的掌声,并且还有一些同学与身边的同学窃窃私语对演员的表演作出评价,有人说太搞笑了,不符合历史的严肃性,有的同学则说,他们的表演反映出了历史的实质性问题,不应该过分要求形式,还有同学课后找我说台词的编排太过简单,要是在在某些方面作出调整就好了……

角色扮演并不是解决教学上一切困难问题的灵丹妙药,也不是活跃课堂气氛的唯一方法。如同任何一种教学技术一样,角色扮演也不是十全十美的,它有局限性。比如说:以历史人物为主线的课程比较适合这种情境教学方法,而以朝代的兴替或政治制度为线索的课程则不适宜采用“角色扮演”的教学模式。因此教师对什么课适合运用“角色扮演”的情境教学方法要有自己的判断。

角色扮演的目的是让整个集体都积极思考问题,但是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角色扮演就成了个别学生表演的讲台。还有,角色扮演式的课堂讨论要求扮演者要有一些想象力,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很难拿捏想象与空想、想象与“戏说”。空想与戏说,会使它成为嬉戏娱乐,那必然有悖于初衷。因此,教师们一定要从学情出发设计教法和学法,切实做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单位: 湛江市二中海东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