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校大学生成长服务平台的搭建

2016-04-29湛霞英

知识文库 2016年3期

管理即服务。本文从拓展学生工作的咨询、指导、服务职能,着力解决好大学生普遍面临的现实与突出问题,搭建大学生素质提升平台等方面浅谈大学生成长服务平台搭建的着力点。

在世界各国高校,大学生服务已成为管理的主要模式,对服务的重要性甚至被强调为“高校学生管理的生命线”和“高校办学的生命线”的高度。在实际工作中应以大学生的需要和成长成才为着力点来搭建大学生成长服务平台。

一、拓展学生工作的咨询、指导、服务职能

学生管理工作职能反映了大学生学习和发展的相关需要。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应拓展组织结构的咨询、辅导职能,设置学生事务管理中心、学生生活服务中心和学生咨询指导中心,为大学生的发展提供各种专业化的咨询、指导和服务。当前,各高校已普遍建立了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后勤服务中心,为大学生心理辅导、就业创业指导、生活服务等提供了基本保障。但仅仅如此似乎还不能完全满足大学生发展需要。笔者认为高校学生管理需进一步提高咨询、指导、服务的工作水平,创新学生管理组织结构的咨询、指导、服务形式。如湖南省教育工委从2013年设立的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特色成长辅导室建设项目就是大学生思想教育与管理的工作平台创新与形式创新的体现。成长辅导室项目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的方式方法,辅以心理学、管理学方法及咨询技术,以互动式为主的交流方式,在学生熟悉信任的环境中,及时疏导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生活困难、学习困难、思想困惑、情感困惑、就业压力、心理健康等诸方面问题,帮助学生排忧解难,做好学生成长辅导工作。此外,笔者所在高校图书馆开设的“真人”图书借阅也是值得尝试的一种咨询辅导形式。该借阅不同常规意义上的图书借阅,而是以“真人”为借阅对象,学生可以在图书馆的“真人”库预约自己感兴趣的“真人”,与“真人”互动了解自己感兴趣的话题,通过“真人”的故事、经验、辅导,启迪自己。“真人”一般由图书馆邀请的校领导、专家、二级学院负责人、职能部门负责人、专业老师或学生干部等人担任。

二、着力解决好大学生普遍面临的现实与突出问题

(一)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

当前,高校毕业生数量庞大、供求失衡、大学生就业预期过高、劳动力市场结构性失衡、产业结构不合理和计划制度依赖下的政府职能错位等原因造成了大学生就业困难。因此,抓住大学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困难和问题,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是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成人的重中之重。

政府和社会在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上有着一定的举措,高校也通过加强大学生学业规划辅导、职业规划辅导、实习就业辅导、提高就业能力、拓宽就业渠道为着力点,做好毕业生的教育引导和就业创业服务工作。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作用。此外,笔者认为建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就业引导联动机制,是当前我国核心价值观的普及与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有益探索。首先,建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大学生就业引导联动机制有着可行性。无论从国家层面还是从社会层面、个人层面来说,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内容之一,题中之义。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固树立爱岗敬业基本道德规范,使之内化于心,外显于形,能有效提高就业的适应性与稳定度。其次,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大学生就业引导联动机制体系的建立上,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建立“高校、社会、家庭”的三结合教育网络。二是联动机制建立的主体,重在大学生个人,打铁还需自身硬。大学生应密切联系社会,将专业知识与社会需求有机结合,做一名有益于社会的人。三是制度决定未来。国家、政府应当通过一系列制度建设,来保证联动机制的落实。

(二)切实帮助青年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一是积极开展济困助学工作,如做好学生奖助学金的评定工作,完善评定制度,规划评定程序,建立评定反馈机制与教育激励机制。使奖助学评定工作公平、公开、公正。同时开展爱心捐助活动、“爱心一对一”结对帮扶活动;二是建立健全学生勤工助学机制,拓展校外勤工助学领域,为特困生提供更多的勤工助学机会,维护学生在勤工助学中的合法利益;三是开展以学生会维权部、学生伙食管理委员会等组织为依托的学生自我维权活动等。

(三)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

从当前我国高校的普遍情况来看,多数大学生的心理是健康的。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据有关调查结果表明,学业问题、情绪问题、情感问题、生活适应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焦虑问题、性健康以及特殊群体心理健康问题是目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高校要把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例如学校学生工作指导委员会等校级机构统一领导和管理,也可专门设立具有统筹协调功能的领导机构,形成以面向全体学生为主要目标,以学生日常教育和管理为基本渠道,专职心理咨询工作队伍和辅导员队伍密切配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心理咨询工作的格局。在学校学生工作或心理健康教育专门机构的统一领导和管理下。要建立校、院系、学生志愿者队伍三级工作网络,建立经常性心理健康教育、按需进行心理咨询、个别学生危机干预的三层次工作模式,健全学校心理咨询机构与学生工作部门沟通信息、畅通渠道、协调队伍的工作制度。

三、搭建大学生素质提升平台

(一)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是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然而,现实中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却不容乐观,存在着校园文化活动品味不高、辐射影响面不广、活动开展流于形式、活动经费支持与指导力度不够、活动实效性与针对性不强等一系列问题。在校园文化活动的实践层面上而言:一是要重视校园文化活动选题的现实性、组织的有序性、过程的审美性、目标的效益性,积极发挥校园文化活动对大学生的教育、导向、凝聚、调适功能;二是完善机制、创立品牌、更新手段、强健队伍,充分激发校园文化活动的生命力。三是校园文化活动开展应重心下移,避免校园文化活动成为高校精英文化,要充分调动校、系、班等三类管理机构,以“官方、非官方”形式立体交叉举行,同时要重视以社团、网络、寝室、共建基地等文化阵地建设,从而使校园文化活动影响到广大学生,使广大学生受益。如笔者所在的高校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开展的诚信银行、道德银行、校园文化艺术节、感动校园十星学子评选、社团巡礼等校园文化品牌活动既吸引了同学们的积极参与,又发挥了积极的组织、引导、服务功能。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活动

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面对新的形式和任务,高校应积极拓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活动。一是创新社会实践活动模式,力争社会实践网络覆盖全体大学生;二是拓宽社会实践活动服务内容,引导青年学生积极开展党史宣讲、政策宣传、国情考察、环境保护、教育帮扶、科技支农、文化惠民、医疗卫生等服务项目,努力扩大活动覆盖面、提升活动实效性,推动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三是提升社会实践活动层次,进一步推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项目化、基地化、规范化、社会化进程。进一步明确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主题性,重视社会实践活动内容与自学专业的有机结合。四是力争社会实践主旨引导大学生,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服务社会,提高自我,积极贡献。社会实践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从管理体制、保障机制、加强指导、基地建设等方面来建立长效机制,使社会实践教育真正发挥育人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

本文为2015年湖南省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升工程特色成长辅导室建设项目:“隐形的翅膀” 特色成长辅导室建设(15C72)阶段性工作成果。

(作者单位:湖南外贸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