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学中大学生责任感的培养策略
2016-04-29李宏玖
大学生教育是社会、家庭和学校共同的责任,在以学校为核心的大学生教育中,大学生责任感缺失已是一个严峻的社会话题,如何通过思政教学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应结合大学生责任感缺失的原因理性对待。
引言
大学生责任感的缺失导致当代大学生缺少担当、对未来迷茫、消极颓废、玩世不恭等等行为的主要因素,使其大好的年华在碌碌无为中虚度。要解决大学生责任感缺失的问题,就要从思想入手,加强思想教育,对其思想、行为进行积极的引导、引领。
1大学生责任感缺失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责任感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从大学生生长的环境进行分析,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和独生子女的增多,大学生生长的环境被喻为“温室”,家庭尽一切可能给他们最好的、最多的物质物质资源和较好的学习条件,这种细致的、过分的爱护导致一部分大学生缺少爱心、缺少感恩之心,他们认为这一切都是他们应该享有的,甚至一些学生还责怪父母的无能,这就导致了部分学生自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的滋生。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一些人的思想失去方向,他们在金钱、利益的腐蚀下逐渐变的贪婪、残暴,受这部分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部分大学生也产生了金钱至上 、利益至上的思想,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不择手段、不计后果。此外,学校教育对大学生责任感缺失也有很大影响,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一定意义提升了学校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但受传统思想影响,教育仍然难以摆脱成绩、分数的控制和影响,进入大学后,学生参与学习的思维方式依旧难以改变,加之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好高骛远”,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没有错,关键是要告诉他们要从小事做起,不能“一室不扫”只想“扫天下”,这样只能将理想变为不切实际的空想、幻想。其次,从学生本身进行分析,一方面,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有的学生开朗、活泼;有的学生乐观、积极;有的学生沉默、善思等,不同的性格特点造成了学生处事思维的巨大差异,其对于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的理解也有较大差异。另一方面,学生处理问题、处理事情上的思维差异,也是导致其思想政治水平差距的重要因素。因此,大学生责任感的缺失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的问题,当前的解决仍要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培养学生感恩心、责任心等,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三观”,提高全思想政治水平。
2思政教学中培养大学生责任感的策略
在思想政治教学中要有效的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首先,要创新思想政治教学理念,传统的教学理论固然不可全部抛弃,但也应与当下的社会环境、教育环境相结合,使学生感受到思政教学的真实性、实效性,从而用正确的思政品行来“武装”自己。一方面,爱党、爱国教育要从实际出发、从小事做起,注重高校的党团建设,通过基层党建和团体活动等培养学生的爱党、爱国思想。另一方,引导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不断的成长和进步,提高自身适应社会的能力,使其在面对问题时能够正确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要通过思政教学启发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和学习目的,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其次,思政教育与社会事件、大学生身边的事联系起来进行教学,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和实效性。例如,社会上一些关于大学生的新闻,对于正面的、有积极意义的,在教学中当然要进行宣传,激发学生的热情,为其树立人生榜样,引导其完善自己的人生目标。对于一些负面新闻也不能采取“避而不谈”的做法,客观的引出事实真相,引导学生对事件进行分析,让其看清不负责任行为所带来的严重的后果,如“投毒”、“自杀”等问题,让学生理性的认识到这些偏激行为的不可取及其带来的法律后果、社会影响及家庭影响,利用这些学生关注的事件培养其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又如,在教学中针对于学生的优秀表现应给与积极的表演和支持,为其他学生树立真实的榜样,让学生深刻的体验到一些积极的情感,树立其正确的“三观”,提高其社会责任感。再次,转变教师职能,引导、启发学生的思想向积极的方向发展。第一,“接地气”能与学生团体打成一片,了解他们真正想要的思想引导,帮助他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时的帮助学生排除心理的抑郁、压抑、愤怒等不良情绪,保持学生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心态。第二,以己为榜样教育学生,将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些事或情感体验经过加工引入课堂教学,通过真实的思想感受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思维模式,避免他们走弯路、走错路。第三,做个倾听者,以包容、理解的心态对待每一个学生,慢慢的纠正学生的个体缺点,逐渐的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引导其认识社会责任,产生社会责任感,从而认清自己的社会使命和社会责任,采取积极的、负责的行为应对所遇到的或将遇到的问题,提高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建立其自信、自立、自强的性格,提升学生的人格修养。
责任感的缺失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的问题,通过思政教育能得到一定的改善,但最关键的还是要靠学生自身的觉悟和努力,社会和家庭也需积极的配合,才能使大学生在成长的路上更加出色。
(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