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有效衔接的研究
2016-04-29蒋建峰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小学教学重视信息技术的启蒙教育,以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和培养良好的信息意识及必要的信息处理能力为目标,并将信息技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培养学生借助计算机和网络获取、处理、表达信息并用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中学教学更重视信息技术的普及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创新发展过程和应用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并具有收集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为学生在信息社会的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可以说,中学是注重技能的提高,而小学主要是注重兴趣的培养。
但是,在实际信息技术教学中,还是出现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不能有效衔接的情况。我们信息技术教师的一个首要任务就是搞好中小学信技教学的衔接,使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学具有连续性和统一性,使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和能力能衔接自如。
从今年新学期拿到手的改版后的《信息技术》教材时,我有点迷惘,发现这个微型课题的研究似乎失去了方向和目标,原先我们研究首要是定眼于教材的衔接。可2015改版的新教材上已经充分考虑到了这方面的内容,除7年级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有部分内容有一点重复之外,其它都已经合理进行了安排。那目前在理论上就不存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不衔接的问题,那我们的课题研究现在衔接什么呢?其实经过我们课题组成员的深入研究,才发现原来最重要的衔接应是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上的衔接。
作为九年一贯制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在研究和实践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衔接上有着明显的优势。下面笔者将从我参与的微型课题《九年一贯制学校信息技术学科的有效衔接》谈谈执教过程中的一点想法和做法:
一、树立目标,正确引导
升入初中部后应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是学好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前提,在上信息技术课之前,教师要先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让学生明白信息技术是当今社会应用最广泛的技术,以信息技术能力为代表的信息素养是新世纪的最起码的素养。尽管在当前学校里,信息技术课不列入考试科目,但为未来作准备,必须学好信息技术。
二、了解基础,规划教学
搞好信息技术衔接的基础这是上好每一次课,我们九年一贯制的学校一共也就3-4个信息技术教师,也没有成立专门的教研组,但我们经常在一起,我们可以互相走进课堂,掌握彼此信息技术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在听课中互相了解,互相学习。初中部的老师可先摸清小学部学生的学习实际,然后以此来规划初中一学期的教学计划,以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对于小学部分一些必要知识初中教师可以适当抽出时间作个复习性的巩固学习,为继续学习初中的知识奠定基础。而小学部教师可以根据统一制订的授课计划进度,做到有的放矢,有针对性的进行授课。
三、因材施教,落到实处
通过小学几年的信息技术学习,学生之间已经产生了一定的差距,初中部教师要先摸清实际,随后分小组进行因材施教,落到实处。由于小学每课学习知识点比较少,教学进度慢,学生刚进入初中教师也要先适当放慢脚步,让学生慢慢适应。等学生适应了之后再加快脚步也未尝不可。学生之间可培养“帮带式”的教学方式,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帮助指导有困难的学生,起到共同进步的作用。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需要教师去培养,教师要让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和爱好,有责任心和主动性,有钻研精神和毅力,有合理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培养习惯,受益终身
所谓习惯,就是经过重复练习而巩固下来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益”这话是很有道理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保证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是提高学习效率,保证学习质量,发展学习能力的关键。在信息技术课中从小要培养学生认真听讲,敢于动手,规范操作,积极合作,共同探讨的学习习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日之功,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身心发展的优势,有步骤的进行教育,从点滴做起,潜移默化,求得实效,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然而,这一过程的实施才刚刚开始,需要在不断的探讨,实践的基础上才能得以完善,希望今天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衔接的话题能引发更多老师的参与和讨论,不断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质量,深化新课程改革,寻找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益的“金钥匙”,为美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我们几个将在学校领导的指导下,继续寻求与探索中小学信息技术有效衔接,为我校的信息技术教学做出自己的贡献。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常阴沙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