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多媒体技术,活力语文课堂
2016-04-29陈茜兰
所谓课程整合,就是要把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完美、恰当地融合到课程中——就像在教学中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自然、流畅。要达到“课程整合”的目标,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信息技术手段,准确理解信息技术内涵,更重要的是要深刻了解教育的本质,了解本学科教学的根本目的,了解教学中的难点重点所在,了解传统教学的优点和局限性,有意识、有目的地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整合,最终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那么,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呢?
一、运用信息技术,视听结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培养了学生的兴趣,才能激发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不仅能充分运用历史资料和现实资料,扩大知识容量,还可以通过声音、画面拓展语文教学中的信息通道。视听结合,使教学内容形象生动,感染力强,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引起浓厚的学习兴趣,激起学习的积极性。如《三峡》一课,是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所作的一篇写景散文,文中描绘了长江三峡四季的风光之美,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针对大多数学生没有去过三峡,对三峡景观没有形成形象认识,而文言文又较难理解,学生单凭想象难以形成具体可感的形象这一实际情况,我在教学时运用多媒休播放长江三峡的风光片,并配以简洁的文字解说。随着画面的出现,音乐的响起,教师声情并茂的配文朗诵,学生在视听方面都得到了美的享受,学习兴趣油然而生。此外,我还提供了一些网址,指导学生课外到相关网站去浏览有关三峡的图片、视频文件、文字说明等内容,帮助学生建构起对三峡景观特点的形象化认识。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就轻松有趣多了。
二、运用多媒体动画功能,体味人物内心活动。
现代教学的直观性原则认为教学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经验,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细致的观察,培养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祝福》时,我在屏幕上同步投出四个画面,概括祥林嫂悲惨的一生,让学生任选一幅谈自己的看法。高度集中的信息量,极大的刺激了学生的感官,而相对宽松的问题设计给了他们较大的主动权和自由度,学生热情高涨,发言踊跃,其中不乏精辟之语,既加深了对人物悲剧性的理解,又极大的锻炼了自己的思维口质。
三、设置动态教学,让学生主动的探索突破难点。
初中学生思维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但一些问题由于客观的局限性只能言传却不能直观。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碰到一些难点的问题。这些问题我们往往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让他们更深入、更快捷地去掌握它。如:《林黛玉进贾府》一课中,林黛玉进贾府的过程及路线,对于我们理解课文有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学生对于这个故事情节、络线图并不熟悉,而计算机的出现却能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设计动画将静态的想象变为动态的形象、直观,我们可以利用动画制作软件等设计出林黛玉的行走路线,将人们想象的东西变为实际的、模拟操作的东西,即将静态的想象变为动态的观察。在走的过程中,把人物关系基本上理清楚了,林黛玉的心态基本上理清楚了,难点也就突破了。从而变抽象为直观,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加深了对知识的印象和理解,巩固了知识,取得动感、美感、直观、易学的效果。这是一般的教学媒体效果和计算机的效果无法相比的。
四、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可以增加课堂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益。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大多数教师会把生字词、课堂练习等书写在黑板上,这样费时费力。而如今,我们可以把生字词、练习等做成精美的多媒体课件,根据需要使用,这样就大大节省了时间。教学中我们还可以根据课文特点在课件中链接相关的知识或资料。如在讲《马说》一课时,我们就可以将作者介绍、写作背景等材料制成多媒体课件,同时还可以列举古今中外怀才不遇的名人实例,让学生以视听的方式直面学习材料,相互发表不同感受,激发了学习兴趣,开阔了视野。我们还可以用多媒体技术对教学内容进行再加工和处理,使之更直观形象,更贴近学生生活;同时也减少了教师板书、绘图、列表等不必要的时间,让教师更有精力和时间来关注学情、组织教学。这样的课堂形式一方面增大了课堂信息量,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另一方面也吸引了学生的多个感官的积极参与,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实际教学效率。
总之,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不仅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加强师生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还有利于形成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综合性学习能力的提高。但是,任何教学方法、手段的选择,都是为达到所设的教学目标、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服务的。而且,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技术手段,也并非每一课都适用。因此,我们在使用时要注意其合理性、适度性,用其所长,补其所短,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现代教学技术的作用。
(作者单位:福建省永春县崇贤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