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学校大学生就业思想分析

2016-04-29张雯昱

知识文库 2016年15期

由于国内经济发展等原因,我国于高等学校1999年扩招,而这正意味着我国本科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随之而来的则是大学生就业则是以由包分配模式转变为自主择业方式。而根据调查:我国自99年扩招至今这十几年来,每年高校招生总人数一直呈现着有增无减的趋势,而2015年的毕业生数目更是高达749万人。据此,我国大学生就业压力是十分巨大的。

而正是因为这样巨大的压力,所以高校毕业生在就业方面的思想则呈现出了以下几样趋势:

首先:考研总人数上升,大部分学生选择考研。正是由于找工作难这样的原因,很多本科生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只能选择考研来推迟就业,造成了我国国内的考研热,并且也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选择出国深造,拿到外国的含金量较高的文凭从而回国找工作。另外,针对目前社会就业情况,研究生的就业层次明显要比本科生高,因而大部分学生会选择这种既可以缓解就业压力又可以找到好的工作的一举两得的方式来减轻就业压力。

其次:针对优秀毕业生来讲,他们对于工作的选择是十分挑剔的,往往在找的好的工作的时候就将已经找的到工作辞掉,而这种丢了西瓜拿芝麻的行为造成了大量的工作岗位的流失。这种情况在高校(尤其是重点高校)之中屡见不鲜,由于单位的招聘时间不固定,很多已经签下工作的学生放弃岗位而去寻找更好的工作,致使很多工作岗位浪费。

再次:社会服务意识薄弱。由于社会的影响,使得很大一部分的毕业生在选择工作时考虑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工作地点、公司待遇等实际性的问题,而这种趋向于功利化的思想造成了大部分三线城市的单位招不到人、西部(尤其是青海、西藏等地区)更是无人可用的情况出现。

最后:大学生就业多为盲目就业,对自己的未来职业生涯并没有专门的计划。虽然现在大部分学生都能意识到就业难,但在具体的找工作的时候却没有给自己一个明确的规划,往往就是将自己的简历随意的送给人才市场的各个招聘单位,凭着运气来找工作。这样往往会造成对工作的不适应,认为自己能力不足,往往会造成工作的半途而废。因为其并未对自己和工作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因此,往往是找不到自己心仪的工作的。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1、社会因素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上出现了各式各样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模式并严重的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很多学生秉着功利主义的思想去找工作,对于服务社会、建设祖国的意识则是不断的被削弱。而又由于大部分大学生为独生子女的关系,无论在任何状态之下都会产生一些自私的想法,只求自利,而不求集体利益最大化的条件下自然无法合理的选择自己的工作,从而导致无法找到工作的结果。

2、家庭因素

除上述所讲的独生子女原因以外,家庭因素还包括父母对子女择业的干预,主要表现为父母对子女择业的地域以及工作性质的双重影响。大部分父母不希望子女离开自己去外地工作,这也间接或者直接影响到了工作岗位在地区的平衡性,使得各地区在招聘时出现了极度的不平衡。另外,作为父母更希望子女能够找到国企或者事业单位这样的“铁饭碗”从而保证一辈子的幸福。

3、学校因素

高校的就业指导课对于大学生形正确的成就业观是十分重要的一步。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许多高校在就业指导上课的课程设计和课程讲解的结构并不是十分的合理,大部分课程跟不上日益变化的社会形势,无法满足用人单位对于应聘人员的需求。由于就业工作的复杂性,很多高校的促进就业措施也无法得到具体的实施,个别同学的错误的就业观更是无法得到更正,无法及时高效的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

客服大学生就业观扭曲的办法

1、积极发挥社会作用

作为促进学生就业的最大效用的社会,在指导大学生就业应从两个方面下手。首先:国家要根据自身经济的发展需求,将制定出的具体的就业形势转变为一项项具体、可实施的就业政策,从宏观方面来开阔大学生就业的出路,通过宏观调控,尽量满足大学生就业现存的巨大缺口。其次,要将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各项扶持政策落实,从而促进大学生主管的就业积极性,虽然各个高校都有着自己的大学生自出创业项目,但应该对其进行监控,保证好的项目能够得到良好的发展,进一步促进自出创新成果的建设,从而保证学生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完成自己的任务,从而达到一定的效用。

2、加强高校对学生的就业指导

作为培养大学生的高校,其对于学生就业的教育对于学生就业观的形成也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的。对此,高校首先应该更新就业指导课的结构和内容,使其能与不断发展的社会接轨,按照用人单位的要求对学生有针对性的培养,从而为学生毕业就业做好提前准备,保证学生在未来的就业过程之中有更大的优势。其次应对学生的就业观进行引导,保证学生在择业的时候有着积极向上的心态和诚信的本质,这也是为高校学生在未来的就业工作上奠定基石的重要措施。

3、加强学生自身就业观念修养

作为从最根本上解决大学生择业观的方法中的大学生自身素养,其改造指能通过学生本身自己的努力。一方面、大学生必须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熟练动手能力,因为这是企业和单位最为重视的员工的基本素质。而这些都是通过整个大学期间学习和实践的,所以对于学生的就业观的引导应从学生入校就开始,而不是等到学生毕业找工作的时候。另一方面,针对学生找工作不诚信这一普遍问题应加强学生诚信的素质教育,让学生对于选择工作要慎重,从而保证工作岗位不会流失。再次,学生本身要树立起社会服务的意识,而不应该被功利主义所迷惑,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去发挥自己的能力。最后,应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实际情况来精确的制定自身的职业规划,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自己找到自己想要的工作,顺利就业。

由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用人单位对于人才观念也在不断地更新,对于大学生的要求也就更为严格,而这一切的严峻的形势所必许要求大学生有着一个乐观向上的就业观念,从而找到一份合适于自己的工作,实现自我的人生和社会价值。

(作者单位:陕西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