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大学生考试焦虑的咨询案例报告
2016-04-29赵抒
1.案例简述:
1.1.来访者一般情况:
张某,男,22岁,汉族,大二学生,身高1.73,体重63公斤,偏瘦。独生子女,无精神病史,无重大躯体疾病。
1.2.个人成长史:
来访者出生于成都市区,出生及发育正常。父亲是公务员,为人刻板,固执。母亲是中学教师,喜欢讲大道理。家庭经济条件较好,家庭关系尚可。家庭教育严格。
来访者性格较内向、固执、好胜。从小学习成绩很好,对自己要求高,直到上大学前一直名列前茅。高考发挥失利之后,情绪低落有一周,经过自己调节,抑郁症状逐渐消失。上大学后感觉学习压力大,周围有很多优秀的同学,有落差感。后来随着学习负担的加重,感到吃力,怕自己考试不及格,同学会笑话自己,也没办法给父母、老师交代。
2.来访者的主诉及主要问题:
自己平时学得不是特别好,临近期末考试,没信心,近一个月以来感到紧张、情绪低落、焦虑、失眠、偶尔会有轻微的腹痛。复习状态不好。去医院检查也没有器质性疾病。
自己担心这次考试考不好,怕再次经历像高考失利时的那种挫败感。很少能与他人倾诉,一般自己调整,但感觉没有什么用。想来想去,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老是关键时候掉链子,自己都对自己没信心了。
3.心理咨询师发现的情况:
3.1.一般印象:来访者年貌相符,身材偏瘦,长相一般,语速较快,衣着整洁、言语清楚、思维敏捷、自知力完整。
3.2.精神状态:情绪低落,焦虑,紧张。
3.3.社会功能:轻度受损,表现为不能专心学习。
3.4.躯体情况:失眠,偶尔伴有轻微腹痛,未出现器质性病变。
4.心理评估与心理诊断
4.1.心理测验:SAS焦虑自评量表:标准分54分,轻度焦虑;SDS抑郁自评量表:标准分52分,轻度抑郁;
4.2.心理诊断:一般心理问题
诊断依据:
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1)主、客观世界统一;(2)精神活动内在协调一致;(3)个性相对稳定。来访者自知力完整,主动求助,心理活动正常,属于心理咨询的范围。
来访者目前问题是由于持续的学习压力产生,由即将面临考试的现实原因诱发,其冲突有现实意义。焦虑、抑郁持续不到一个月。不良情绪反应不太强烈,未泛化,思维逻辑正常,人格无明显异常。社会功能轻度受损,经检查无器质性病变,符合一般心理问题的诊断标准。
鉴别诊断:
(1)与重性精神病相鉴别:根据收集的临床资料,无家族精神病史,能正确描述自己的切身感受,其发生痛苦情绪的原因明确。自知力完整,主动求助,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可排除重性精神病。
(2)与焦虑性神经症相鉴别:来访者主要情绪症状为焦虑,对象具体,内容固定,未严重影响社会功能,焦虑持续时间短,不到一个月,未泛化,可排除焦虑性神经症。
(3)与严重心理问题相鉴别:来访者不良情绪持续时间不到1个月,且不太强烈,未泛化。社会功能轻度受损,经检查无器质性病变,符合一般心理问题的诊断。
(4)与应激相关障碍相鉴别:急性应激障碍是带有强烈恐惧体验的精神运动性兴奋或有情感迟钝的精神运动性抑制。来访者高考失利这一创伤经历虽然导致了抑郁情绪,但持续仅一周,之后并未出现任何病理性反应与功能性障碍。现在又面临考试这一相似情境,但其抑郁和焦虑症状表现较轻,持续时间较短,不符合应激相关障碍的诊断标准,故可排除应激相关障碍。
据此,并参考心理测量结果,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5.原因分析
5.1.社会因素:(1)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严格,看重学习成绩(2)负性生活事件:高考失利、学习压力大。(3)社会支持系统不良:无处倾诉。
5.2.心理原因:(1)不合理认知:认为出现情绪困扰以及躯体不适一定会导致考试失败,因为复习状态不好而全面否定自己等(2)情绪原因:出现自己无法解决的情绪困扰(3)缺乏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技巧,不能自行化解冲突。(4)个性内向,无法正视挫折,缺少社会支持。
6.对来访者问题的理论解释
人的情绪状态和行为往往与人的信念有着重大的联系。来访者在对学习以及自身方面都存在一些不合理信念,例如绝对化要求(我必须考试得到好成绩)、过度概括化(考试成绩不好,同学会笑话自己,没办法给父母、老师交代,会让他们失望;出现情绪困扰时就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失去信心)、糟糕至极(考试失败是非常可怕的)等。
本案通过贝克和雷米的认知行为疗法,采用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辨,让其认识并纠正自己的不合理信念,建立合理信念。学会自我调节,从而促进身心和谐以及人格全面发展。
7.咨询方案的制定
7.1.建立咨访关系,明确双方权责。
7.2.确定主要问题,主要方法。
7.3.建立咨询目标:(1)缓解焦虑、烦躁、低落的不良情绪状态;(2)改善失眠、腹痛等症状;(3)提高复习效率;(4)学会进行自我调控,获得成长。
7.4.学会放松、明确不合理信念的影响。
7.5.建立合理信念
7.6.巩固与结束
8.咨询设置
经讨论,每周一次,每次50分钟。学校免费咨询。
9.咨询过程
9.1.问题评估、建立关系阶段(第一次)
摄入性会谈结合心理测验结果,进行初步的评估。鼓励来访者充分表达,并积极共情。确定来访者的主要问题,双方商讨咨询设置和目标,确定认知行为疗法为主要方法。
9.2.咨询阶段(第二至六次)
第二次咨询:鼓励来访者就主要问题及细节进行描述,了解他的认知行为模式,并进行充分的收集和整理。教授渐进式肌肉放松训练。家庭作业:记录事件、情绪、想法三栏表。每晚睡觉前练习渐进式肌肉放松。
第三次咨询:检查家庭作业,从中进一步了解其认知行为模式,总结规律,反馈给来访者。向来访者介绍认知行为疗法,并且对其主要问题给予理论解释。采用提问及自我审查技术,当来访者出现不合理信念时,咨询师询问 “每次考试是否都一定要得到好成绩?”“成绩好是否是衡量一个学生的唯一标准?”等一系列的问题,帮助来访者从更客观的角度来看待自身和事件。归纳总结并帮助来访者清楚看到自己存在的不合理信念,及其对情绪和行为的影响。家庭作记录三栏表。每晚睡前练习放松训练。
第四次咨询: 检查家庭作业,发现来访者最近一周对自我的觉察明显更加细致,睡眠情况有所改善。指导来访者进行真实性检验,采用角色扮演,来访者扮演自己,咨询师扮演依次同学、老师和母亲,假设自己考试不及格后与他们的对话的场景。通过观察体验角色,帮助来访者发现自己的消极认知是不符合实际的,并找出认知歪曲与负性情感的关系,使来访者更为客观的看待自己。教授呼吸放松。家庭作业:继续记录三栏表。睡前练习呼吸放松。制定合理的复习计划,并努力执行。
第五次咨询:检查家庭作业,发现来访者的消极情绪有所减少,失眠症状基本消失,学习状态较好转。采用角色扮演,由咨询师扮演来访者,来访者分别扮演同学、老师和家长,通过咨询师展示合理的信念和行为方式,提供示范。让来访者整理、罗列目前为止收集到的不合理信念,帮助其分析深层原因,采用语义分析让来访者学会与不合理信念辩论。家庭作业:来访者记录下消极事件发生时,自己情绪状态与认知行为相比以前产生了什么变化,当出现自动思维时,要求来访者找到其中的不合理信念,并且与之辩论,对之后产生的情绪变化做记录。
第六次咨询:检查家庭作业,来访者学会了与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睡眠正常,学习状态改善。进一步改变认知模式,强化正性思维,设计特殊的行为模式,通过年龄倒退的方法,回到中学成绩优秀被同学老师赞美的阶段,充分体验自己努力奋斗取得成功的乐趣,使来访者主动改变“我一无是处”的认知。家庭作业:继续记录三栏表。
9.3.结束阶段(第七次)
讨论家庭作业,来访者已经能够用合理信念代替之前的不合理信念,恢复了信心,不良情绪基本消失,心态较稳定。回顾和总结,帮助来访者把咨询中学到的认知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用新的认知和行为模式面对未来生活。进行后测,反馈其测试结果。
10.咨询效果评估
10.1.来访者自我评估:来访者自述情绪明显好转,腹痛、失眠消失,能够认真复习。
10.2.心理测验结果:SAS:标准分46分,正常;SDS:标准分44分,正常。
10.3 .咨询师评估:通过回访,咨询已基本达到预期目标,来访者能正常学习,不良情绪及躯体症状明显减轻,错误观念、不合理认识明显改善。咨询过程完整、有条理。咨询效果显著。
(作者单位:电子科技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