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快速阅读能力的养成
2016-04-29黄奕
快速阅读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也成为现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主要针对在实际英语阅读教学中所发现的学生阅读的问题,有计划地、积极地、逐步地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整体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阅读理解是教学过程中一个主要的方面,在现代社会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快速阅读的技能,获取更多更有效的信息,有助于自己的学习、生活和交流,不断地提高阅读效率和阅读速度,从而提高整体的英语水平。
一、大学生英语阅读中存在的问题
(1)现在的大部分学生的阅读习惯于逐字逐句,阅读速度慢,过分地依赖字典,因而无法全面地、完整地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如果学生要理解所阅读的材料,常常又要回头重读,不仅浪费时间,而且会使学生失去阅读的兴趣和热情。
(2)学生在阅读时注重语法,习惯性地去分析句子的成分,这种方式在阅读教学中是不可取的,学生是需要了解一定的语法规律,但更多的是要把精力放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上,整体地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而不需要去做语法研究。
(3)学生喜欢边阅读边翻译,这样大大地影响了阅读速度,阅读一篇文章,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和内容就行了,不必每句都用汉语翻译出来。翻译是用不同的文字将原文表达出来,翻译时需要字斟句酌,反复推敲,这个加工过程对于阅读理解来说是不必要的。
二、英语快速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阅读能力包括理解和速度两方面:理解是阅读的目的,不能理解原文内容,便算不上什么阅读;速度是阅读理解的重要条件,没有起码的速度要求,便不能充分发挥外语通过文字进行思想交流所起的工具作用,阅读速度是衡量一个人阅读能力的重要尺度,也是节省阅读时间$提高阅读效率的主要途径,近年来,快速阅读能力在各类考试中不断得到重视,快速阅读能力提高对高职学生来说也愈显重要,因此,要针对大学生学生阅读的现状,及时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快速阅读技巧,提高快速阅读的能力。
三、基本的快速阅读的技巧
(1)Skimming(略读法),是快速浏览,粗略地阅读全文,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所读材料的体裁、结构、内容、逻辑关系和作者的态度获得总的概念和印象。一般情况下,在阅读时应注意印刷细节,如书或文章的标题、小标题、副标题、斜体词、脚注、插图和图标等,对书和文章进行预测略读,尤其是把握文章开头的一、二段,力求抓住文章大意,积极调动思维,了解作者的文章思路和风格,口吻或语气等’把握每个段落的主题句以及关键词,注意转折词和序列词,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适时预测上下文内容,对文章的文字信息进行联想和选择,客观地判断作者的观点和意图,并对搜取的信息进行归纳总结,因为这些部分往往概括了文章的写作意图和主题思想以及结论,增加理解的深度。
(2)scanning(查读法),查读是带着问题跳跃式浏览全文!从文章中有的放矢地迅速查找某一事实或特定信息!如人物、事件、时间、地点、数字等,而对其它无关部分则略去不读的快速阅读方法。运用这种方法,学生就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跳过尽可能多的材料,找到所需要的信息。
(3)猜词阅读法,在英语快速阅读中!猜测是一种重要阅读技巧,一遇到生词就停下来查字典,不仅耽误时间#影响阅读速度!而且思路会被打断,无法连贯地进行思维,对一些看不懂的词和句子,在没有辞典的情况下利用上下文线索猜测词义,在阅读训练过程中应强调学生通过分析词的构成或利用上下文推测生词及短语含义的能力,学生在平时的阅读中应注意猜词的能力的培养与锻炼。
(4)anticipating (预测法),阅读是一项积极主动的活动! 是读者与材料之间不断交流活动的结果,同时!阅读也是一个心理语言猜测活动,阅读一篇文章之前! 首先要浏览文章的标题及文中的小标题、插图等、对文章的大致内容产生一种读前预期,然后在阅读过程中,根据作者所给的信息检验自己的预测是否准确,并随着阅读的深入不断调整对下文的预测。
另外,课外的泛读也是必要的,无论是母语学习还是外语学习,广泛阅读都是至关重要的,课外泛读给了学生选择阅读材料的自主权,使学生有了阅读的动机,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课外泛读的同时,给予一定的指导,最好是一些分级读本,积极向学生推荐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课外读物,充实阅读课的内容,提高他们的英语欣赏能力,体会语言的魅力。
四、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我们必须加强对阅读能力,尤其是快速阅读能力的培养,快速阅读是是一个综合过程,学生快速阅读能力的获得与培养不是朝夕之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有稍加努力就立竿见影的效果,需要持之以恒的经常性训练,不断地磨练阅读技巧,锻炼学生的思维及想象力,刺激学生阅读的兴趣和动机,提高文化水平,全面提高文化素质,只要把握快速阅读的特点,掌握正确的快速阅读的技巧,随着阅读量的增加,一定能够提高大学英语快速阅读能力。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