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科研“文章”增强军队任职教育 院校可持续发展能力
2016-04-29陈芬
教学与科研是军队院校生存发展的两大决定性因素。但在现实中,教学与科研的发展并不平衡,存在着不同程度上的问题。本文阐述了军队任职教育院校科研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军队院校既是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又是军事理论和国防高技术创新成果的重要源泉,因此,教学与科研是军队院校生存发展的两大决定性因素,二者犹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要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而院校科研工作的职能使命是坚持以科研为人才培养、装备建设和提高部队战斗力服务,开展科学研究是建设高素质教员队伍的有效途径,是创新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的驱动力,是提升学员综合素质、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
一、军队任职教育院校科研面临的主要问题
然而,在现实中,教学与科研的发展并不平衡,科研的比重没有找到真正的中间结合点,特别是在科研成果的转化上没有形成机制,“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缺少对科研成果合理的评价机制、成果转化激励政策机制薄弱、针对性不强”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上问题。当前,科研工作在“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这个强军目标要求下,面临四个“偏”的问题:
(一)科研目的偏功利化
对科研解决院校教学、部队训练、装备使用等急需的理论、手段、战法、装备革新的研究目的,以及立足于实际理论素质提升、成果应用转化、价值推广的科研目标认知,科研出发点和价值观是有一定偏移的。如片面追求科研项目数量,想方设法谋求高级奖项,意在以科研数量多、奖励级别高获取职评、晋级等利益的筹码。与教学工作相比,科研更便于得到认可,易获得良好的声誉,是每名教员看重和追求的,获得的收益往往远大于因教学质量而获得的奖励收益。总之,科研价值定位被扭曲,科研的应用价值大大缩水,人力、物力和财力造成了一定的浪费,健康的科研氛围和风气受到一定的影响。
(二)成果转化偏低效化
科研价值在于理论创新和成果应用,这是科研的宗旨。科研目标既要提升人才队伍理论素养,更要实现成果价值转化。然而,从目前科研的实际情况看,不能说科研成果均未得到应用,但用之有限,或者效用与投入不成正比,反差过大且明显。在项目鉴定和成果评奖中,虽然对成果应用有要求,但实际操作中对这项指标把关并不严,强调也不够,成果转化标准过于弹性且要求偏低。一些科研成果价值仅仅体现在拥有一个鉴定通过结论或者一个获奖证书。科研成果转化为应用于教学、应用于训练、改进装备技战术性能的效果远远不够。
(三)结题鉴定偏形式化
科研项目结题一般要通过中期审查和成果鉴定,纵观中期审查和成果鉴定情况,审查和鉴定偏于形式化现象明显。审查和鉴定安排多数时间紧张,过程简单,听听汇报,看看演示,难以对项目研究做深入的了解和准确的价值把握。诸如此类偏于形式化的倾向无疑助推了科研价值偏移,使科研价值回归把关定向的鉴定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四)项目管理偏自主化
当前,科研项目基本是“自我管理模式”,即立项、中期检查、结题鉴定、成果评奖、应用转化都是由科研项目主管部门负责组织。项目研究承担者与科研主管部门具有很强的利益关联性,这无异于项目研究从始至终都置于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双重角色管理之下,管理的效果难免有不利影响。在立项缺乏较为深入调研、严格论证的情况下,科研项目中止制度尚不完备,导致了只要立项,基本是一路过关。
二、对院校科研发展的思索
当前任职教育院校的科研工作应紧扣人才培养,紧贴教学改革,紧盯转变转型,扎实推进科研创新,努力构建具有院校特色、体现时代特征、充满发展活力的科研创新体系。
(一)要树立正确的科研价值观
解决科研价值偏移问题,应从根本上解决研究人员、科研项目计划、成果管理、经费管理人员的价值观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求真、务实、实干、实效是党中央、军委对每一名党员、领导干部和科研人员的基本要求。空研误军,实研兴军,兴军才能国安。科研和科研管理人员要把科研的着眼点放在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突出应用、实现转化、提高效能上。摒弃贪图虚名、追逐功利的错误价值观念,遵循应用价值理念和科研兴军的道德观念。
(二)要坚持用战斗力需求检验科研成果
军队院校的科研成果有无价值,是否真成果,不仅需要接受理论专家和学术权威的鉴定,更要接受战斗力发展的客观标准检验,这是解决当前军队院校科研成果实用性不强,作风浮躁等不正之风的重要尺度。当前科研脱离部队战斗力发展实践需要的重要表现有:以战斗力为标准的选题机制不健全,选题和课题管理不规范,造成一些理论成果转化率低的重要原因,问题找不准,针对性不强,缺乏鲜活的时代气息和实践根据,“闭门造题”导致了选题“联系实际不紧密,缺乏针对性,指导性不强”。军事理论创新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战斗力,为解决部队建设和发展中的疑难和重大现实问题,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指导。因此,通过加强军队院校科研成果转化机制建设,以保证从选题突出实用性入手,强调科研选题的针对性,就显得格外重要。以制度和机制力量保障选题既要从领导讲话和上级文件中去找,更要从部队建设实际、从战斗力发展中去找。选题一定要密切联系军事斗争准备的实际需要,突出战斗力成长需求。选题管理要从理论意义、实践价值、转化途径及对战斗力的影响程度等方面通盘考虑,使战斗力标准得到更充分体现。
(三)要促进学科内教学与科研的交叉融合
学科建设的本质是对科学知识进行发掘、综合、应用和传播。从这个意义上,教学和科研作为实现学科目标的手段,其过程就是对学科知识的发掘、综合、应用和传播。因此,教学和科研应该统一在学科建设这个框架内,以学科建设为载体,实现二者的交叉融合、和谐发展。我们应充分发挥科研的职能,通过科学研究来带动学科发展、完善学科知识体系和学科组织结构,进而增强学科综合实力。
(四)要突出科研工作的前瞻性
推进军事训练由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变,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加强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建设,都需要准确把握信息化战争的特点与规律,及其对部队作战训练的内在要求,深入学习信息化知识,不断提升科技信息素养,以及熟练掌握和运用新技术、新武器、新装备的能力。单纯的学术研究,显然已不能完全适应信息化条件下军事科研的需要。任职教育院校通常具有“指技合一”的特色,应充分发挥指技复合型人才群体的作用,统筹优化科研力量配置,按照“理论创新—需求牵引—系统研发—模拟验证”的思路,不断开辟军事科研新领域,实现理论牵引与技术推动的有机统一。一是不断拓展科研范围。注重由单纯的军事理论研究向战术与技术融合、军事理论与军事科技交叉研究拓展。二是不断深化科研内容。注重由基于平台的机械化作战理论研究向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理论研究深化拓展,由基于一般系统原理研究向基于复杂系统原理研究深化拓展。三是不断改进科研方法。注重由以跟进式、总结性研究为主向以主动探索、超前研究为主转变,由以定性研究为主向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集成研究为主转变,由以理论研究为主向理论研究与仿真实验相结合的战技融合研究为主转变。
总之,从根本上端正科研价值取向,确立正确的科研引导机制,完善科研管理制度,加强监督落实,科研工作定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真正成为促进院校教学、提升部队训练水平、锻铸强大软硬实力、促进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的利器。
(作者单位:装甲兵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