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学生语文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2016-04-29黄元兵

知识文库 2016年15期

对于学生而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能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语文课的内容都是来源于实践、来源于生活,并为之服务的。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把课外实践活动有机纳入教学活动中。就能使抽象问题形象化、枯燥理论生动化,进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科学的本质是创新,科技的发展靠创新,不论是对自然之谜的探索,还是对社会问题的思索,生活的每一领域、生命的每一步都呼唤着创新的智慧。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那么,语文在新课程形势下怎样实施创新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哪?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事实证明,兴趣是创造的动力,是成功的先导。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造,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怎样创设教学情境呢?我认为,要在勤于积累资料素材的基础上,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善于驾驭语言,将引人入胜的寓言、故事、漫画、歌曲等融入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每上一节课都有新感觉,新体验、新发现,从而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萌动的创新意识。例如,《喂——出来》这堂课创设了“开故事会”的情景,我用亲切的语言引领学生始终在“听故事”、“讲故事”、“续结尾”、评人物“的情景中进行活动。这个教学设计既准确地抓住了作品文体和写作特色,又容易放松学生的心情,激发他们的兴趣,同时能引领学生逐步深入文本,品味作品的意蕴丰厚之处。有趣的故事,别开生面的问题,把学生带到了一个全新的教学情境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的创新意识也会随之产生。

二、风趣幽默激活课堂

1.妙言巧套

对脍炙人口的某种语言形式,如改变其内容,借用其文句、语气、格式来表达新的思想。即“旧瓶装新酒”,就会产生较强的幽默效果。例如,在语文的写作教学中,为了批评某些领导干部不注意调查研究、官僚主义作风严重的现象,我套用了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宾馆酒楼间,乡镇视察一日还。群众呼声听不见,轿车已停舞厅前。”使教学语言产生了奇特的幽默感,同时催人深思社会之怪现状。

2.一语双关

所谓双关,就是借助语境的特定条件,故意让语句表面上说的是一个意思,实际上表达的是另一个意思,即所谓言在此而意在彼,后一个意思往往是主要的。比如《刘三姐》里写刘三姐与三个秀才对歌,刘三姐唱到:“姓陶不见桃结果,姓李不见李开花,姓罗不见锣鼓响,蠢才也敢来对歌。”这是谐音双关。刘三姐将姓陶说成“桃结果”的“桃”,将姓李说成“李开花”的“李”,将姓罗说成“锣鼓响”的“锣”:说不见“桃结果”、“李开花”、“锣鼓响”,就是指陶、李、罗三位秀才没本事,不是赛歌的对手。这是利用双关语来进行讽刺。恰当地使用双关,使人物的语言产生了幽默感,令人捧腹。

三、精心设疑,调动思维积极性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用多种设疑方法提出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真正发挥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如以《满井游记》中的教学案例进行说明。

师:如果说《小石潭记》的作者以写“小”为美,《岳阳楼记》以写“大”为美,那么,同学们认为《满井游记》以什么为美呢?

生:以“淡”为美,作者描写的是初春的景色,春意还不是很浓。

师: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是江南的初春。北方的初春更淡雅含蓄一些。

生:以“细”为美,作者写细节很到位。——以“初”为美。

师:我能够体味到你的意思,但是,“初”这个词语一般不单用,它多和其他词语组合在一起用。你能够换一个词语表达同样的意思吗?

生:新。

师:好!非常聪明!

生:以“澈”为美。

师:“澈”也不单用,我也能够体会你的感受,换一个词语,努力把“澈”的意思表达出来。

生:净。

师:好!春天是干干净净的春天,师清澈透明的春天。

提问的角度还有很多,功能也很丰富。教师立足于学情的教学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但要求教师要对症出击,紧扣不放,一追到底,机巧地将问题引向深处,将学生的思维引向辽远。始终全神贯注于学生的言说,不断发现其答问和交流中的闪光点和不足,及时地鼓励、提醒和补充。使课堂教学更富于实效性。

四、开展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把课外实践活动有机纳入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带着课本,走出课堂,接触社会,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挥潜能。在实践中学习知识,积累经验,提高创新实践能力,提高分析观察能力,用心接触社会、品味大自然。

总之,只有教师用心把握课堂,用智慧启迪学生思维,把德育渗透于教学,构建实效性的语文教学课堂,使之不断创新,才能不断塑造创新型人才;教师是创新教学的组织者,应该从自己的课堂做起,尽可能的创造机会,让学生去接触生活,参加社会实践,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发现、探求创新知识,获得不竭创新源泉,培养学生勇于开拓创新的品质,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仪征市南师大第二附属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