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思维方式的变革深化学校特色的发展
2016-04-29赵建华
人们常说:时代变了,我们的思维跟不上节奏了。是的,时代前进的步伐永远不会停歇,我们的思维不改变,就会被时代所淘汰,乃至被淹埋,尤其是作为一校之长,如何变革思维方式,是促进本校特色发展,是重中之重的管理工作。
学校的发展必须是与时俱进,必须科学发展,而学校的科学发展的落脚点就是促进学校特色发展。这所有的一切必须先从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开始。
一、由点状的思维转变成系统的思维。所谓点状思维是指孤立的思维,一个一个都很清楚,但不连贯,整体感、系统感不强。系统思维是指把几个问题、几个方面综合起来考虑,把它们贯通起来。
学校的发展,应该是系统性、连贯性的。每任校长应该在学校长远发展目标的框架内,既要突出校长个体的创造思维,又能很好地形成整体系列。
有些学校,换一轮校长,就提出一种办学思想,确立一种发展趋向,甚至有的校长采取“一刀切”,搞全盘否定,另立“山头”,长期以往,校将不校,何以达到学校特色的建设呢?要知道,学校的特色不可能一蹴而就的,而是几代教育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多少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它是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的,并接受历史岁月的考验的。
二、务末的思维转向务本的思维。
只从管理上去想,就是务末的思维,办学归根到底要从哪里出发。
所谓务本思维就是要从我们哪个出发点去想我们的教育教学,去想我们的管理,这个“本”是什么?就是学生,就是学生的发展。
“三个发展”就是指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这三个发展的“本”就是学生的发展。
校长务本的问题,实际就是一个人才观的问题。
第一个方面,就是要从时代或者说社会背景去考虑我们现在的学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不能泛泛地谈学生的素质:德、智、体、美、劳,而要从时代特点具体分析要什么样的素质,要哪些德、智、体、美、劳。
当今社会,人们议论最多的是一些大学生,经过四年的大学学习,毕业了却无法掌握技能,或者说,大学四年中学习的东西,根本无法适应社会的岗位。于是社会提出了大学教学的质疑,这就反映了大学的办学思维需要转变,否则,形成四年的本科上完,还得再上二年的职校、技校,才能找到一份工作的尴尬境地。
第二个方面,就是学生的一些不足或者说是学生的一些特点,这是教育的一个出发点。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这是任何一所学校办学的出发点和归结点。
学校的特色,其实就是一所学校文化的积淀,社会评价的内容和尺度都落在学生的发展上。如一所小学的办学质量如何,老百姓往往会从中学的评价中获知,也往往会从各级各类竞赛的成绩中获知。尽管有些学校动不动就打广告,搞宣传,但人们往往不买这些帐。
三、从静态的思维变成动态的或历史的思维。
在管理学里有一个组织周期的理论,就像一个人一样,有各个年龄段,有各个年龄段的特点,一个组织它也有这么一个特点。考虑学校长远发展的时候,首选要想我们这个学校现处在一个什么阶段,是一个起步时期,还是一个发展时期,还是一个平台期,还是一个滑坡的时期,它所处的这个阶段有什么特点?我怎么针对这个特点来办学?来制定学校的发展规划?
也就是说,制定学校发展规划的前提是深入调查、了解情况,实事求是地分析学校的具体情况,不能好高骛远,不切实际、乱吹一通。
四、从照搬式的思维变成一种校本思维。
所谓的校本思维就是要从实际出发生成我们的办学特色,生成我们的办学思想。校本的思维,归根结底是唯物论,是从实际出发的思维方式。
形成的办学思想,或者说形成的学校发展规划,既要有一定的高度和难度,又能让广大师生跳一跳,努力一把,可以达到的或者达成的。过高,让人感觉渺茫,或根本无法实现。久而久之,会让我们感觉到自悲,从而发展到自弃;过低,大家不费吹灰之力,唾手可得,反而会产生自满,盲目的自信,甚至产生惰性,失去努力的动力和激情。
五、从操作型思维变成理论型、研究型思维。
校长是实践者,我们的思维具有明显的操作性的特点。所以,①我们要有理论学习,理论的支撑和引领,可以让我们少走弯路,少做错事,达到事半功倍之良效。②我们要有研究的积累、资料的积累。“一杯水与一桶水”的定律大家都知道,作为校长,你必须先行一步、棋高一筹,否则你怎么去领导?“亲其师而信其道”,你的一个决定或者一番言论,让教师佩服,让大家赞赏,那么大家就会跟着你去干,他们坚信:跟着你这样的校长,再苦心也甘!③我们还要有总结,这才是理论思维的方式。我们校长操作的层面较多,我必须来源实际,高于实际,这就要求我们善于总结,善于反思,在实践中践行学校科学发展观。
以上五个方面的思维方式的变革,核心是为了促进学校特色的发展,学习是为了更好的实践,当然,这其中有一相当的艰辛的过程。
(作者单位:江苏省丹阳市运河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