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数学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2016-04-29袁代
一直以来,广大幼儿教育工作者对数学教育的问题研究不深入,主要原因在于幼儿教师认为数学知识是枯燥深奥的,幼儿年龄小、理解能力水平低,讲解数学知识幼儿会表现得毫无兴趣并且难以理解,所以没有从深层次的角度去思考数学教育对于幼儿本身所具有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数学知识本身所具有的特征,在具体教学时无论是对于教师还是幼儿,都具有很大的困难,教师觉得难以驾驭,所以不愿对数学教学展开研究,这些原因,导致幼儿教学一直处于低效状态。所以,如何改变当前幼儿数学教学状况,提高幼儿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是广大幼儿教师当前应重点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一、采取灵活生动的教学方式,充分激发幼儿的数学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的一切活动行为,都是受兴趣支配的。所以,在进行数学教学时,我们要想方设法让数学教学变得生动有趣,让幼儿对我们所设计的数学教学活动有参与的兴致和兴趣,否则,数学由于它本身所具有的抽象性、逻辑性强的特征,会让幼儿产生厌恶和恐惧心理。
例如,我们可以将游戏寓于游戏活动中。如学习两种物体分别在多、少、一样多各种情况下时,我们可以组织幼儿玩“抢椅子”的游戏,如提供六张椅子,让五名幼儿去“抢”,然后问幼儿“为什么总有一位小朋友没有椅子坐?”以此来让幼儿对小朋友的个数和椅子的个数进行观察,如椅子比小朋友多几个?小朋友比椅子少几个?等等,这样,在玩的过程中,让幼儿学习了有关数量问题。
又比如,10以内的加减法,我组织幼儿玩了“听数抱团”的游戏,游戏方式为:选择10名幼儿,每名幼儿头上戴上我提前制作好的数字(1——10)环形卡片,听我喊出一个数字,如“5”,则头上数字卡片相加或相减后的数字是5的幼儿抱在一起,如果有遗留在外的幼儿,则暂时淘汰出局。这一游戏活动,因为形势新颖且好玩有趣,引起了幼儿强烈的参与兴致与兴趣,在游戏过程中,幼儿也都表现得十分兴奋愉悦,玩得不亦乐乎,更重要的是,在玩的过程中帮助幼儿强化巩固了有关10以内加减法的知识,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为幼儿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提供了充足且有效的保障。
二、在区角活动中组织幼儿进行操作实践,促使幼儿积极主动建构数学知识
区角活动,即,教师以教学目标和幼儿实际发展水平为依据,采取游戏形式来创设环境、提供材料,使幼儿按照自己意愿与能力,通过与材料的互动,来进行个别化和自主化的学习。数学区角活动,对于幼儿数学教学进程的推动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身为幼儿教师的我们,要积极利用区角活动,来组织幼儿进行有效的数学学习,通过对数学区角的科学设置与指导,以及组织幼儿进行操作实践,来促使幼儿积极主动建构数学知识,从而为幼儿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创造有利的条件。
例如,在数学区角中,我们可以通过投放小动物、各种图形等,来让幼儿玩“送小动物回家”的游戏,因为游戏中的材料是确定且唯一的,通过实践操作,可以让幼儿明确“数量对应”和“图形匹配”这两个数学概念。
我们也可以投放具有不同特征的各种物体,让幼儿按照物体名称、外部特征、数量、用途等来进行分类,分类活动完成之后,问幼儿“你是怎么分的?”“为什么把它们放到一起?”让幼儿用语言来表述分类依据。这样,既让对幼儿对常见的分类形式有了初步感受和理解,为数学教学中的分类教学做了良好的铺垫,也锻炼了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一举多得。
另外,我们还可以在数学区角中投放大小、长短不同的物体,让幼儿按照一定的规律对物体排序,如此,能够发展幼儿对数学教学中“量”(长度、大小)的认识。
总之,数学在幼儿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我们不可忽视,我们必须采取各种符合幼儿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的数学教学策略,来让幼儿积极、主动地学数学,改变当前幼儿数学教学低效状况,大力提高幼儿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单位:简阳市简城第一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