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学困生语文阅读兴趣培养的研究实施方案
2016-04-29杨清云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目前,很多小学生对于阅读总是不感兴趣,读一篇文章,不加任何思索,只是为了读而读,感悟不出文意,甚至结结巴巴、囫囵吞枣。还有许多学生在完成学科作业时,仍要老师或者家长读题、引导分析题意。
尤其是语文素养较差的“学困生”更为如此。针对这些现状,要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并对课外阅读做出了规定:“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其中小学阶段为145万字”。可以看出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所以只有学生对阅读产生了兴趣,他们才会主动积极地、快乐读书。这样孩子们爱阅读了,他们才会终生受益。
如何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因材施教,不让孩子们掉队;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的研究成了我们的重要研究任务。因此,如何“培养小学语文“学困生”阅读兴趣的研究”成了我们现在面临的新的研究任务。因此,我确定我要研究的课题----《培养小学学困生阅读兴趣的研究》。通过这项课题的研究,寻找一些行之有效的对策,来激发这些学困生的阅读兴趣,为学困生提供良好的“智力”背景,引发学生积极思维,以读促思,以读促写,提高语文水平
二、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学困生”就是学习困难的学生,指的是智力正常,但由于学习习惯不好,或由方法不当,或由社会、家庭环境的影响,使得其在学习、阅读上有困难,难以达到基本要求的学生,这些学生与同龄的大部分学生相比,在学习上、阅读方面有明显的困难。关注学困生群体,而不是某一个人,注意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并进行研究,争取找出成功的方法,分析出无效的方法。
1、通过研究,寻找有效的方法,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爱上阅读,从而喜欢上语文学习的研究。
2、通过研究,寻找提高“学困生”阅读兴趣的对策。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和课堂调控,形成每个教师特有的课堂教学风格,这种风格能让学生喜欢,并心向往之,从而喜欢上语文和阅读的研究。
3、在各种丰富的语文活动和课外活动中,使学生的阅读的面逐步扩大,阅读的量不断增加,使学生阅读能力大幅度提升。
4、通过研究,转变教师教学观念,注重读书。使读书和考试成绩两不误的统一。
5、通过研究,寻找原因、对症下药,帮助学困生树立信念,继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三、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第一阶段:2016年1月制定方案
对目前语文学困生兴趣方面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归类,使研究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在调查研究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研究的思路,完成研究整体设计。
第二阶段:2016年3月至4月为前期准备阶段
通过分工合作,调查了解现状、收集问题成因,并研究具体指导方法。
第三阶段:2016年5月—2016年11月研究实施阶段
加强学习新课程理念及相关教育理念,更新观念,用科学的理论指导课题研究活动。构建主体式兴趣课题,为学生提供“乐学”、“乐读”的环境。实施评价方式的激励性、鼓舞性和发展性。及时总结,深化研究。将激发和培养阅读兴趣的途径与方法及阅读能力的提高的方法定期总结整理,以便总结提高。
第四阶段:2016年12月---2017年1月为总结提高阶段
收集课题操作过程中积累的相关数据、典型材料、个案分析、经验总结及论文,总结成果,提炼经验,进行结题鉴定,形成成果资料。
四、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1、在教学目标上,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好”读书、“乐”读书。
2、在教学结构上,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阅读,营造师生间、生生间、个群间互相交流的局面。
3、在教学方法上,从阅读内容、提高能力、指导方法、实践评价等方面着手研究和引导。
4、在教学效果上,使学困生增强自信心,乐于看书,逐渐促成学习习惯的养成,自觉主动参与学习,全方面提高语文素养。
5、开题报告。
6、调查统计。
7、研究过程中的教学日记、个案分析等
8、完成相关论文。
9、中期报告一篇。
10、结题报告。
(作者单位:陕西省岚皋县进校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