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谈怎样写课后反思

2016-04-29魏兆丽

知识文库 2016年15期

课后反思是教师对一节课上完后的鉴定与评价,是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教师自我提高的一条有效途径。写教后反思应是教师必备的能力,经常及时地总结反思对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有很大的帮助。要想成为一名真正的教学能手,不但要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还要注重养成写\"课后反思\"的好习惯。下面就谈谈写课后反思主要从哪几方面入手。

一、记教学中的成功之处。

教学设计的奇思妙想,灵机一动;教学方法的精心安排,巧妙之举;师生交流的精彩发言,火花显现……教学中还往往出现精彩难忘的片段,如新颖有趣的导言,直观形象的演示,生动得体的比喻,教师适时巧妙的设问,突发事件的处理,简洁明了的板书等,这些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学法指导,信息技术方面的独到见解,都是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课后将这些课上发生的点滴花絮记录下来,日后进行整理归纳,经验就会越积累越多,教法会越来越灵活,驾驭课堂的能力和综合素质也会有所提高。如:我们在教学中的一些顺口溜、解决难点的一些做法等等。教学万以内数的比较时我总结了三句顺口溜:位数不同直接比;位数相同高位比;高位相同,依次比。

二、记失败的教训。

对教学过程中的节外生枝,课后要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我们今后在教学中吸取教训,更上一层楼。例如,在进行“退位减法”的教学时,出示新知:25-18,问学生怎样算?一学生回答:运用25-10-8=15-8=7;另一学生回答:用竖式算。师板书竖式问: 5减8不够减怎样算?另一学生回答:可以向十位借1当作10来减,即用10-8+5=2+5=7;我立刻强调这种算法容易出错,接着按教材上的方法来讲授,即运用向十位借1作10,加上个位5变成15再减,才不易出错。但从学生做的练习情况来看,效果并不理想,对类似的21-9不会计算,究其原因,部分学生还是坚持前一种方法比后一种方法好,对后来的强调没听进去,更多的学生还是用10-9+11=1+11=12,他们说,个位不够减时,向十位借的10就够减了,不用再加上个位上的数,这样又好算又快,听了学生的叙述,课后我认真地写下了反思,我深深意识到,一句简单的否定未能让学生心服口服,还无意中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记教学中的应变。

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种“想法”要比自己平时想的要高明得多。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后悔莫及。

四、记学生的见解。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难得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把它记录下来,可以作为以后教学的宝贵材料。如:我在上“作息时间表”这节课时,有一道练习题是这样的:从6:30经过25分后是( ),再经过( )后是7:30。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我拿出钟面模型,边拔边让学生算出经过的时间,我刚要讲下一道练习时,有个学生突然说:“老师,经过的时间用竖式计算更容易。”我一看是个平时很调皮的学生,就没给那学生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下课后我走到他面前,问:“你现在说说怎样用竖式算?”他说:“用后面的时刻减前面的时刻,只要时和时对齐,分和分对齐,分和分减,时和时减就可以了,如:6:30经过()分后是7:55,用坚式:

7:55

-6:30

————

1:25

这样算一下就算出来了。”看着他得意的表情我随即又提出一个问题:“如果是从7:55经过( )到8:05时你用竖式怎样算呢?”他好像早就想到我会这样问,迫不急待地说:“这我用借位法,老师,你看8:05减7:55时05分不能减55分,我就从8时上借1时当60分算,这样就变成7:65减7:55:

8:05 7:65

-7:55 -7:55

———— ————

10 10

听了他的方法后,我感到特别愧疚,由于我急于想完成教学任务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让我深深感受到,我们应给孩子们多一点发表意见的机会,更应该让他们从多种解法中找到自己认为最合适的解法。

五、记教案的修正。

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可以成为今后教学的丰富材料。

六、写出”再教设计”。

通过反思,写出再教设计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七、课后写日记,教学随笔等。

对这些一手资料及时地整理、思考和研究,可以更好地掌握学生的需要、兴趣和发展现状,客观地评价学生,同时反思也有助于进一步改进教学行为和提高教学水平,为下一步的教学规划提供依据。

总之,我们要做到常思常想,常想常新,善于捕捉灵感的火花,勤动笔,善思考,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

(作者单位:西昌市第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