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知识观的角度分析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2016-04-29孙天颖
本文基于对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文件的分析,提出素质教育并非是应试教育向轻视知识的转轨,基础教育课改中知识素养与其他素养并重,同时对知识霸权主义有所弱化,强调过程性的知识目标。通过对建构主义知识观的分析,得到了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几点启示。
2001年6月8日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自此,教育界不断出现关于知识观下的基础课改的争鸣。先是王策三教授在理论界掀起“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是一股轻视知识的思潮”的理论波浪,随后很多学者纷纷对其观点进行了批判。至今基础课改已实行十年有余,我基于知识观的角度,对基础课改浅谈一下自己的拙见。
首先,我认为素质教育并非是应试教育向轻视知识的转轨。我认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根本不同,不在于是否过分重视知识传授,其根本不同在于教育价值取向。我认为“过于重视知识传授”的说法本身就存在不准确性。传授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知识就是应该传授的,这里的知识既包括知识内容本身,也包括如何获取知识。发现学习也是一种传授,有意义学习也是一种传授。争论的重点应当在于如何传授。既然不存在过分重视,也就不存在轻视的问题。素质教育的真实意义就是教育的原原本本的意义,即身体、心理、品德等各方面的教育。我国当前之所以如此推崇所谓“素质教育”,是因为由于某些内部的和外力的因素,我国的教育办得越来越向应试教育的方向发展。例如近期某著名的国际性英语测试官方机构大面积取消中国考生成绩,是因为官方对全部考生的答题情况进行测试后发现,中国考生在试卷表现
上与其他国家考生完全相反,难度系数低的题正确率低,难度系数高的题正确率反而高。因此官方机构认定这些成绩具有无效性,认为被取消成绩的中国考生有作弊之嫌。原因之一就是中国考生为了应试不断刷题,根据“机经”再套模板,而不是注重提高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当前的教育问题不在于是不是应该注重知识传授,或在多大程度上注重知识传授,问题在于不能填鸭式教育,“师也传道授业解惑”,教师不能在教学过程中有意强化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同时,基础课改提出的一系列方案也没有反映出轻视知识的倾向,而是遵循教育的原初意义,同样重视知识素养和其他素养。
其次,基础课改体现了“知识目标从结果性目标到过程性目标的转变” 。我认为“课程即知识”的观点,就是一种知识霸权。教育者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教育者传授,学生才能获得,教育者不传授,学生也就没有获取知识的渠道,这样看来,知识好像成为了教师管理和掌控学生的工具。这是不对的。我认为,如果学生对学科的理解仅仅局限于课上学过的定理和公式,在看见公式的时候才恍然大悟“我学过这个”,那么课程内知识的提出、发展、革新的过程就没有被呈现出来,学生对课程的热爱也就无从谈起。另外学生也需要了解到知识不是一成不变的,这有助于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创新的精神。那么基础教育课改设置的知识目标,就突出了对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的重视,弱化了以往的唯教育结果、唯学业成绩的倾向,这样也能让教师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中解放出来。
最后,建构主义知识观与后现代知识观对当前我国基础课改都存在着合理性与局限性。我国之所以进行基础课改,是因为在客观主义知识观指导下,课程像是一个盒子,人们打开盒子拥有知识,仅仅是拥有而没有人们发挥主观性和能动性的创造或质疑活动。从建构主义知识观的角度看,人通过大脑思考和认识活动来主动建构知识,形成认知结构。在这种认知结构里,强调先行知识。教师可以先通过评价手段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困难,在此基础上进行新课的教授,用自己的思维和经验等来解释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在学生的已有学习基础和认知结构上“添砖加瓦”,最终将新旧知识连接起来。
通过对知识观的分析,从中能够得到对于我国基础课改的启示:首先,制定课程目标不应该完全制定,目标应当更突出其导向作用和自身的合理性,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加以调整。因为目标的制定是基于研究者的理论假设或以往的实践经验,然而教学活动过程与教学对象是复杂变化、具有随机性的,课程也具有不确定性,如何建构新旧知识是每个教师面临的教学压力,不同的建构方法可能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这样对于目标的达成也是参差不齐的。其次,课程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把定理、公式、单词、语法等等放在实际情境中讲授。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更正自己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这样的角色定位,结合三维目标,注意把鲜活的知识建构出来;最后,教学过程的变化也需要引起教学评价的变革,评价目的从局限于鉴定、选拔的功能转到学生全面发展的功能,不是单纯地检验教育活动是否达成预定目标,要富有弹性,也要评价现实教学情境中的方式和教学结果。
可以看到的是,我国基础课改纲要涉及了课改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标准、教学过程、教材开发与管理、课程评价、考试制度与课程管理等方面,考虑并体现了我国的国情。通过泛读相关文献,我认为各种知识观都各有利弊,当前课改的对策就是走出任意两个知识观之间互不重叠,非此即彼的认识误区,对各种知识观进行辩证分析,利用建构主义知识观的合理性,抵制局限性,为课程改革的推陈出新服务。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