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教学应注重语言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同步发展

2016-04-29马玉娥

知识文库 2016年15期

既抓语言训练,又抓思维训练,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是阅读教学应坚持的一个重要教学原则。阅读教学要把握语言和思维训练的阶段性。教学中既要体现语言和思维发展的阶段性,又要注意阶段训练的过渡联系。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谈到语文教学目的时说:“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阅读教学必须牢牢抓住语言基本训练,这方面不落实,就不能说是完成了语文教学任务。然而,语言和思维是不可分割的,一篇篇课文是作者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维的成果。那么,阅读教学就是指导学生阅读操作的思维过程。因此,阅读教学进行字词句篇和听说读写的训练,都不能离开发展学生的思维而孤立进行。

一、阅读教学要把握语言和思维训练的阶段性。

阅读教学训练的思维是听说读写训练实现的。这种训练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整体性和阶段性,是循序渐进的。这就要求我们遵循学习语文的规律和思维能力形成的规律,以语言训练为中心,进行语言和思维的同步训练。

教学中既要体现语言和思维发展的阶段性,又要注意阶段训练的过渡联系。比如词句教学,低年级从观察入手,启发想象,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学词。如讲《数星星的孩子》一课时,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观察插图想象张衡数星星的样子,在头脑中呈现画面,再表演数星星的动作,并进行换词比较。让学生借助具体可感的现象形态。准确地理解“靠、仰、指”三个动词的意思。通过比较、归纳、分析、综合,使学生领悟语言文字在文章中的表达作用。促进语言和思维的同步发展。

二、在阅读教学中落实语言训练,发展思维能力。

儿童的思维和语言的发展特点之一是表述上往往是笼统而不能具体,模糊而欠准确。因而我们应该从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出发,引导学生抓住教材中具体的语言现象去感知、观察、想象,经过由综合到分析,由分析到综合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在更深的层次上理解课文的内容和形式,从而在受到一定的听说读写训练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其一,词句训练要使学生形成正确理解和准确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词句的理解和运用是语言教学的基本内容。进行词句训练,应通过启发学生思维活动,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词句,提高学生选词造句的表达能力。词句训练要有重点,一是难词、难句,二是与课文中心有密切关系的词句。要结合课文帮助学生感悟用词的准确性。

其二,篇段训练要培养学生语言的条理性和思维的逻辑性。

语文要强化语言和思维训练,把课文作为训练材料,设计训练内容,不是把课文视为几个“零件”随意拆卸孤立的去练习。如讲《草原》一课,教师指导学生初读课文后思考各段写了什么地方?什么事?按空间的位置和事件的发展理出文章的思路,然后指导学生细读,一是抓住课文是怎样描绘草原景色的特点,二是抓住课文时怎样写作者访问陈巴尔虎旗过程的,指导学生通过对事件的具体描写,再品词炼句中体味其中之情,抓出“情感”这条“暗线”,最后启发学生进行比较、归纳、综合,这样,理清思路,理解内容,学习语言融为一体,使学生接受多角度语言综合训练,思维活跃,不仅深化了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而且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阅读教学要展示思维过程,教给思维方法。

阅读过程是感知、理解、运用语言的过程。而思维过程由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过程。阅读过程和思维过程要有机结合。教学中要教学生沿着合理的思维过程去阅读、去理解语言、运用语言,并在阅读中领悟到这个过程逐步学会独立地组织自己的思维过程。例如《落花生》一课,教师是这样设计训练程序的:

第一步,从课题入手,人们为什么把花生取名“落花生”?通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引导学生以“落花生”为线索,理出“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

第二步,在理清线索的基础上,思考:(1)课文各部分内容之间有什么联系?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弄清课文详略的逻辑关系。(2)围绕重点段细读,抓住父亲的“话题”,联系上下文思考:A、姐弟三人花生的好处是什么?B、父亲认为花生最可贵的好处是什么? C、父亲的话对‘我’有什么启发?‘我’是怎样想的?这是阅读的理解感悟过程。

第三步,引导学生思考:(1)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学生品读课文体味语言,概括出以物喻理的表达特点。这样就从部分回归整体,使学生的思维更向前发展一步。

总之,阅读教学要以思维训练为先导,以语言文字训练为中心,以听说读写为形式组织教学。是教材内在的思维因素变为自觉地思维训练,并使思维训练落实到发展语言上,落实到学生读写能力培养提高上,以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作者单位:天津市东丽区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