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案导学”中如何提高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效率
2016-04-29焦怀成
长期以来,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兢兢业业地备课,认认真真地上课,但往往是一堂课下来,口干舌燥,嗓子“冒烟”;再看学生,眼中闪耀的那一个个的问号,在重重地敲击着我们的心灵,难道这就是我们追求的课堂高效率?这就是我们新形势下的教育方式?面对这样的结果我经常无语。
“学案”是一种集教师的教案、学生的学案及分层次的评价练习为一体的师生共用并进行探究活动的载体。在“学案”的使用过程中,需借助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来最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要想使学案和小组合作教学充分结合,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效率。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师加强集体备课,精心制作学案,是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率的前提。一个人的知识和能力是有限的,团结的集体才更有力量。可充分发挥备课组的力量,实现三步走,聚合辐射学案作用的最大化。一是攻坚破难,初备学案。利用周一时间,各备课组提前一周对本科所教内容讨论交流,进行第一次集体备课,集合备课组成员力量,把教材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疑难问题、教学策略进行讨论确定,并且把需要当堂训练的习题从学习资料中精选出来,然后备课组长对学案编制进行任务分工,由任课老师编制学案初稿。二是尽善尽美,完善学案。学案初稿编制完成后,利用周三时间组织备课组成员尽心第二次集体备课,针对初稿中可能存在不足,进行再讨论,再补充,再修订,再完善,力求学案的完美无瑕。修改完毕后,打印学案。三是使用学案前,各备课组长组织成员进行第三次集体小备课,再审学案内容是否完备,制定相应的补救方案,同时研究学案使用方法步骤、注意事项,制定学案最佳答案、归结得出答案的方法规律等。通过三次集体备课,看似简单的一张学案,凝聚了备课组教师们的集体智慧,使得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了探究研究的载体,同时也改变了以往学生“题海”苦战的状况,大大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二、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是提高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效率的根本所在。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实施的是“满堂灌”策略,有时害怕学生听不懂,一个问题还要重复讲几遍,结果却是,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即使偶尔让学生讨论一下也多流于形式,课堂效果甚微。因此,老师要真正相信学生完全有能力去自主学习,有能力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活动,给予学生充分的时空去探究、去合作。三、小组内合理配置、分工,教师进行有效调控,是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率的保证。在以往的教学中,老师让学生进行讨论,看似激烈,但讨论秩序乱、讨论跑题,回答时鸦雀无声,讨论效果并不好。为此,应该首先对班内学生按学习成绩、性别、性格等进行组合(可按照4人一小组,8人一大组的模式进行)。1号同学挨着4号同学并对着2号同学,2号同学挨着3号同学。这样的座次模式改变以往一排排、一列列的模式,便于小组成员课上的交流合作。分好组后,在小组成员中物色一名学习成绩好、有责任心、有威信的同学担任小组长。组长担负着组织、协调该组同学预习自学和合作探究的整个过程,以保证改组讨论的有序进行。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合作探究学习要求教师把问题放手给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但放手并不等于放手不管,必要的监督是必不可少的。
三、教师遵循中学生的认知规律,优化教学策略,是提高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效率的重要条件。要提高小组学习效率,教师必须研究现阶段初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认知规律。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对合作探究的问题进行精心选择,确定适合学生、灵活多样、有效地教学策略。首先,探究问题的选择既要符合课本知识,又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难度大的问题,教师在编制学案时就要进行适当处理,给予必要的方法指导,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去思考、解决问题。其次,教师在讲解、点拨问题时要注意方法策略,做到“三讲三不讲”:讲学生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讲小组讨论后依然不会的问题、讲教材中的重难点;不讲学生通过预习已经学会的、不讲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也能学会的、不讲老师讲了也不会的。这样就会减少老师讲的时间,增加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加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真正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四、培养学生学会表达、认真倾听、善于做笔记的学习习惯,是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学案和小组教学模式设置的初衷就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能够自主动手动脑解决实际问题。在学案导学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中,老师讲得少了,学生思考多了、发言多了,如果学生学习习惯不好课堂效率必会大打折扣,违背初衷。
综上所述,面对新的教育形势,基层教育工作者要积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深入进行有效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模式,注意细节,多方面、多种途径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把素质教育更快更好地向前推进。
(作者单位:山东省垦利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