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课堂四人互助成长模式的探索
2016-04-29王艳肖
当前,中国的教育正处于历史性的转折期,众多院校围绕教育改革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教学模式层出不穷。作为新生代的青年教师,我们势必会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推动者与实施者。我们教师的教学理念正处在强烈的思想冲击与转变之中,学校的教学到底是在教什么?应该教什么?应该怎么教?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这些一线的教师也在积极的探索之中,也愿为中国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做出一份成绩。
中国和日本同样走过了“东亚型教育”的发展历程,在当今全球化时代面临着共同的危机与困惑。日本以佐藤学倡导的“学习共同体”为代表,积极推展学校改革,中国以“如何打造真正的高效课堂、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与创新思维的培养”为终极教育目标,两者虽研究进度不一样,但是出发点和最终的愿望是一致的。李炳亭在《高效课堂22条》中指出:“当时代需要我们从马车换乘轿车时,并非就一定是说马车不好,而是需要我们换乘轿车。今天的课改,不是争论马车、轿车的问题,而是必须换乘……因为马车无法抵达教育的目的地,不仅是速度的问题”——所以我们在课改。
课堂意义和教学目的终究是是知识传授还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展示教师的专业水平还是服务于学生的发展?这个问题,从教多年的老师们深有感触,学生的成绩并不是看你喋喋不休传授了多少,而是他们到底吸收了多少?学生的成长并不是你催生了多少分,而是在思想感情上实现了多少创造性的可能。现在流传着一句甚为广大青年教师推崇的网络语:教学是一场空前的暗恋,你花费了心思去爱一群人,到头来只感动了你自己。虽然每个人的理解不一样,但从教学的角度来理解这句话,那就是讲的太多,痴迷于教学艺术,但是讲代替不了学生的学。讲和教永远是为“学”服务的。“四人互助成长模式”的终极目标是致力于学习能力的培养,关键是通过老师的主导,突出学生的主体,使一个学生通过与同学展开合作,从而能挑战其不能达到的水准。
一、四人互助成长模式的初步探索
目前互助小组分为六人制的“AA、BB、CC、DD”模式和四人制的“A、B、C、D”模式,通过实践,我目前能掌控的是四人制的互助模式。
(一)关于课堂学生独自思考问题的探索。四人互助体现了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助,是否会养成学生一遇到问题就急于讨论,没有自己思考的习惯?这其实是一个关于 “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和“先教后学-以教导学”的辩证问题,我认为这个决定权在老师。作为课堂的导演,初始年级的学生所学知识较少,自己思考的角度有限、能力不强,讨论之前应适当缩短独自思考的时间。老师可以先通过提问个别学生来判断班级学生独自思考的结果,然后再引导大家讨论,2分钟之后通过抽查提问原问题和类似的问题以及更深层次的问题,重在如何培养小组讨论的效果。正如余文森教授在《有效教学的三条铁律》中说的,“当学生不具备独立阅读材料和思考问题的时候(处于依靠教师的学习阶段),教师要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教会学生阅读和学会思考上面……各科老师要根据本学科的特点进行学习指导,要有目的、有计划的通过科学学习方法的示范和渗透,从而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系统整理知识的能力、科学运用知识的能力”。
我们知道,老师的教学应该定位在“针对学生独立学习中提出的和存在的问题”这一点上,它的精髓在于“先学立足解决现有发展区域,后教解决最近发展区域”。所以对于复习课,以及高年级的学生来说,要适当延长自己思考的时间,这段时间是他们构建知识体系的关键时刻,只有深思熟虑之后的小组讨论才能迸发出精彩的火花。只有老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才不会导致因为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而把一些好的见解给“合作掉”的情况出现。
(二)关于课堂小组讨论的探索。作为数学老师,如果不能够培养出具有质疑精神的学生,那么他的教育已经是失败的了。在课堂上,每讲完一个小知识点,应该抛出一个关键性的问题,或者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针对学生提出问题的难易程度决定小组讨论的时间和给提出问题小组的加分多少,通常1-3分不等。涉及到数学概念课的时候,这种小组合作的优势更加明显。在讲《几何图形的旋转》这节课时,利用PPT不断呈现多个图案,同时提出问题,目前的中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养成确实需要一段时间,通过课堂的提问、辨析、再提问达到复杂问题简单化,数学语言生活化。课堂谁先发现谁就组织小组讨论、老师根据学生学习的程度确定回答问题的最终人选,决定加分。让学生意识到只有课下勤预习,课上才能跑得快。利用小组的集体意识和竞争精神完成“初步认知、初步判断、深层探究、回归课本、归纳提升、深度认知、巩固提升”的教学环节。真正让课堂成为“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体现学习过程的高效率、高效果,体现学生参与的高质量与低消耗。
(三)关于课堂测试的探索。数学课堂教学有一个有不可缺少的环节就是当堂小测。以往的课堂小测题目都是由任课老师找的,其实我们每天可以把这个工作分配给一个小组来完成,并且实行轮流制。具体来说就是,由一个小组来负责出明天所学内容的相应练习题,所出题目分为A、B、C、D等级,相应题目个数依次为2、2、3、4。划定出题小组所出题目是否符合要求的检测依据是:D等级的题目要保证11个以上的小组都能完全做出来,C等级题目保证8-10个小组没有问题,B等级要求5-9个小组没有问题,A等级保证做出来的小组不能超过4个,不符合这个要求的出题小组不加分,但是给做出来的小组加分。
(四)关于课堂出示学习目标的探索。课堂出示学习目标这个环节在由情景引入结束之后,由学生自学5分钟左右,小组尝试归纳概括本节课的重点,主要是培养学生善于抽丝剥茧、归纳提升的能力;课堂小结这个环节在本节课知识全部进行完之后,也要尝试由小组讨论2分钟左右后进行口述,组内成员的情况由小组长负责,组与组之间的展示给与点评和加分鼓励。一直以来担心课堂的讨论是否会影响教学的进度和效率,事实证明与学生的“学习”高效率比起来,一点点进度不会影响大局的,并且随着互助模式的积极探索,课堂导演能力的增强,这种担心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因为高效课堂终究会实现的。
二、对四人互助模式的几点思考
(一)作为课堂的“导演”,老师一定要收放自如。课堂的互助模式要达到“和谐、民主、学生敢问、敢说、敢爬黑板,整节课紧张活泼,拓展、挖掘、提高贯穿始终”的效果,我们老师一定要掌控好课堂,做到收放自如:放,放手让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收,热烈而不乱,能及时终止讨论的问题。除了班级配备小铃铛之外,老师还可以和学生们约定一种彼此间的手势语来开始、终止讨论。
(二)“窗户纸”前,老师一定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捅破。四人互助高效课堂中老师的“讲”不易提前,要把前奏做完,等把问题全部抛出来,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学会了、思考了,才能达到高效课堂的目的,如果此时学生还有疑问,那就是最难、最不易被理解掌握的知识点,这个时候,老师应重点讲了,这个讲,要定位在“把学生送到窗户纸前”,老师不要一下把窗户纸捅破,要引导学生去慢慢接近窗户纸试着自己把这层纸捅破,达到“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这样的“讲”才是我们所追求的。
(三)着眼未来,积极探索“合作学习”是老师必须面对的最大课题研究。在中国,“四(六)人互助成长模式”率先从乡镇中学、城乡结合部中学开展,在《高效课堂22条》中明确指出了“课改泥腿子现象”这一概念,说明互助模式还在逐步探索阶段,但是随着高中新课改的推行,势必带动初中课改的快速发展,互助模式必然会成为一种主流,那么“小组互助”向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的过渡也必将成为一种趋势。作为老师,一定要有前瞻意识,只有具备了这种意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才会注重这方面的经验积累,才能不断地适应教改的快速发展。
三、研究中存在的局限与不足
1、由于本研究缺少与同类学校非本模式的对比分析,探索成果有一定的局限性。
2、本论文重在研究初中年级互助成长模式,对高中年级如何展开四人互助、是否适合实行四人互助没有相应的研究。
3、本论文立足课堂,对课余时间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帮互助未作过多的。
(作者单位:石家庄市第23中学(同文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