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基因植物知识产权保护的制度构建及完善

2016-04-29李凯

知识文库 2016年15期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完善的植物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是现代农业发展和繁荣的必然要求。转基因植物特殊性对现代法律制度提出了巨大挑战,而我国在构建完善的转基因植物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上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本文旨在分析我国目前的立法现状,进而对我国转基因植物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提出改进建议。

一、我国转基因植物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及缺陷

(一)我国转基因植物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法律规定

1、专利法律制度相关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的发明创造是指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发明,是指对产品、方法或者其改进所提出的新的技术方案;实用新型,是指对产品的形状、构造或者其结合所提出的适于实用的新的技术方案。第二十五条第(四)项规定,动物和植物品种不授予专利权。因而,《专利法》并不能对转基因农作物品种进行保护,只能对转基因农作物的育种新技术和相关设备、装置进行保护。目前,专利法第二十五条的规定是转基因植物获得专利权保护的一大障碍。

2、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相关规定

我国加入了《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公约》,并于1997年10月1日起开始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条例第六条规定:“完成育种的单位或者个人对其授权品种,享有排他的独占权,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未经品种权所有人(以下称品种权人)许可,不得为商业目的生产或者销售该授权品种的繁殖材料,不得为商业目的将该授权品种的繁殖材料重复使用于生产另一品种的繁殖材料,但是,本条例另有规定的除外。”可以说,这是我国当前法律制度下转基因植物可以获得知识产权保护的最有效的方式。

(二)我国转基因植物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存在的问题

第一,缺乏权威、系统、完整的法律规定。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关于转基因生物技术知识产权的专门法律,关于转基因植物知识产权保护的规定仅仅在《专利法实施细则》、《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基因工程安全管理条例》等文件中零散分布。这些规范大而化之,缺乏系统准确的规定;而且规范性文件的效力层次不高,许多规范性文件还是部门规章。

第二,《专利法》中的规定过于绝对和笼统。我国《专利法》第21条明确将“科学发现”列入不授予专利权的范畴,过分拘泥于“发明”与“发现”的界定,让许多基因技术失去了专利权保护的可能;另外专利法还否认动植物品种的可专利性,将动植物品种排除在专利保护范围之外,

第三,执法方面还存在许多困难。一方面,许多规定仅仅停留在原则性规定的层面上,十分简单抽象,具体可操作性不强,在实践中很难把握;另一方面,转基因技术具有其特殊性和易于传播的特性,传统的执法力度和方式不能快速、准确、有效的进行保护。综合来说,这些都是转基因食品法律保护上的难题。

二、转基因植物知识产权保护的制度构建及完善

(一)完善立法:修订不合理规定,制定专门法律

第一,将转基因动植物产品纳入《专利法》保护范畴,将专利法第25条的排除性规定中“动物和植物品种”的法律概念加以修改,限定为“用传统生物学方法得到的动物和植物品种”,这样用转基因技术获得的植物品种将有可能被授予专利权,依法获得专利权的保护。

第二,制定关于生物技术知识产权保护的专门法律,如美国的如美国的《生物技术专利保护法案》,进而明确转基因植物的法律地位和保护方式。使得转基因植物的知识产权保护有法可依。

第三,在专利审查中淡化“发明”与“发现”的界限,在基因技术的专利授予中严格“三性”审查标准,使更多的符合条件的基因技术及其产品获得专利权的保护,从而推动基因技术产业更快更好发展。

(二)加强宣传:提高公众对转基因生物知识产权的认识

第一,加强科普宣传,提高对转基因生物及相关知识的普及。通过报纸、网络、电视等各种形式的大众传媒,加强对转基因生物及相关知识的宣传,提高社会公众的认知水平。

第二,加强普法宣传,提高公众懂法、用法的意识,营造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制文化,为转基因植物的知识产权保护提供支持。确保转基因食品在市场上的流通。

第三,加强执法宣传,将现有的转基因法律案例进行宣传,加大公众对于转基因法律的执行方法和方式的了解和明晰,确保大众知道关于转基因的法律和规范

转基因食品产量大,用途广。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目前为止,市场上的无论粮食还是食用油等大量被人们食用的农产品之中,百分之七十都为转基因食品。对于转基因食品的质疑在社会上存在着普遍的共性,转基因食品的安全也成为了广泛关注的焦点,因此对于转基因食品的法律界定就被大众推到了风口浪尖之上了。所以,国家要从立法技术层面加大转基因食品的规定,寻找专业人才对于转基因食品的技术规范进行专业的界定,并形成相应的法律文本,建立专业的执法方式对于转基因食品犯罪进行强有力度的打击。确保转基因食品市场的健全稳定,确保人民的健康,为我国进入小康社会做出贡献。

(作者单位:陕西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