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促进作用
2016-04-29郑华
中国传统文化浩瀚而深远,其中蕴含着许多哲学思想、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对每一个人的成长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有利于改善大学生知识结构,丰富和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创新,而且有利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需要,也是社会文明发展的需要;传统文化教育不但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而且对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着促进作用。
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历经五千年而依然光辉璀璨,原因就在于传统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发展阶段都具有存在的价值和理由。新时期,高校担负着为社会发展输送人才的重要使命,而在大学教育中起着中流砥柱作用的思想政治教育。因此探讨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是非常有意义的。
(一)新形势下高校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可行性
传统文化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许多理念和精神,如: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和谐理念,以及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等都能够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保证。
(二)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义
传统文化可以为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提供文化资源支撑。一是世观方面。“天人合一”思想传递出了一种普遍的生命意识,它所表现出的生命关,敬畏生命的追求有利于当代大学生和谐意识和生态伦理意识的培养。二是人生观方面。“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精神对提高大学生的对挫折的承受力,对大学生砥砺成才健康成长是极为可贵的。三是价值观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的人生最高目标是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精神,可以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弘扬民族精神。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优秀传统文化的缺失的现状
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现代德育功能,但因历史和现实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严重缺失,使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明显滑坡。
(一)大学生传统文化知识较欠缺,缺乏社会责任感
随着全球化浪潮的推进,西方一些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对国人的思想观念形成了强烈的冲击,尤其是青年大学生越来越关注国外的各种动态,对中国的东西尤其是传统文化缺乏了解。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甚了解,对民族文化缺乏认同感,久而久之,对祖国、对民族的感情淡薄了,集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也随之淡化。
(二)以德为本的伦理观念教育缺失,大学生价值观功利化
我国的高等教育普遍存在重知轻德现象,强调“学做事”、忽视“学做人”,强调高校传播知识的功能而忽视其教化功能。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采取大合堂集体授课的方式强行灌输、说教,难以引起学生共鸣,有些学生甚至产生厌倦抵触情绪,教学效果较差,大学生普遍存在专业能力高、整体素质低,知识层次高、道德素质底的问题。在多元价值观的影响下,大学生在价值取向上明显功利化,人文精神逐渐淡薄,个人主义倾向严重,不少学生漠视集体利益,缺乏集体的团队精神。
三、发挥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促进作用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这个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很重要的意义,我们怎么将传统文化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这是每一个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思考的问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历经千年而不朽,怎么和现实的状况一一结合,进而转化成当代的资源这都是这个问题的关键。
(一)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个人是社会的个人,每个人只有在社会中才可以找到自己的方向。周边的社会环境有着极强的引导性,加上大学生思想的可塑性,社会环境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是不言而喻。良好的社会环境能够对大学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其个人的顺利成长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而同时形成的完善的人格会影响周边的环境。这样的相互作用使得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状况飞速改观。社会环境的极速变化,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状况有着积极的影响,同时也带来了消极的影响。
(二)营造和谐民主的家庭环境
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细胞,不是脱离社会的孤立存在物,而是所有社会组织中反映社会生活变化最敏感、最迅速的单元,其结构以及相应的家庭文化诸如伦理关系、道德规范等就必然会随着社会的变革发生巨大变化,从而极大地影响其成员的成长、发展以及思想状况。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任何民族在任何时代发展文化,必须重视弘扬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离开了传统文化,就丢掉了文化之魂,失去了发展的方向,也就淡化了民族特色,并将沦为外国文化的附庸。我们中华民族创造的文化卷帙浩瀚、博大精深,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惟有更好地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才能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作者单位:佳木斯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