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作型音乐对城乡结合部中学音乐课堂的积极影响

2016-04-29张戈锐

知识文库 2016年15期

音乐课堂对学生美育和德育养成的重要场所,其成效的高低直接取决于课堂效率。然而现有的教材对于笔者所面对的这群来自城乡结合部的初中生而言,要么程度过深、要么量太少。如果光是按课本内容搜集各种材料上课,未必能真正使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那课堂效率势必大打折扣。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额外寻找素材充实课堂。从而使音乐课堂真正做到令学生身心愉悦的同时,也使自己的道德情操得到提升。本文就笔者将自己创作的音乐运用于教学的经验,论述其课堂所取得的实际效果。

一、有关现状分析

笔者所在的初中学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学生也大多来源于周边。因为教学条件所限,绝大部分学生,在进入初中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音乐课堂。而他们的家长由于长期在外忙于打工,连孩子的学习都无法监督,更谈不上对孩子音乐审美方面进行有效培养。所以学生们对音乐的认知,几乎只停留在平时所接触的流行音乐的水平。也正因为流行音乐有着旋律动听、歌词朗朗上口的特点,除去深得学生欢迎外,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学生最初的音乐审美——即使听到自己从未接触过的音乐,对其优劣与否的评判标准也只会是该曲的从听觉上是否贴近于自己平常所喜欢的流行曲,然后不假思索地说出我们常常听的“好听”或者“不好听”——根本不会去用心进一步探究音乐的背景和深层意义如何。

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学生们的浮躁心态,但也直观地告诉了教师一个课堂上将会面临的事实——即使教材上的乐曲创作得再严谨,所蕴含的意味再深远,教师在讲学时对其介绍得再详细,也免不了被学生长期以来固有的审美观影响而先入为主地否定了。我们常常可以看到音乐欣赏课上课堂常常处于一种奇怪的安静状态,这实际上是学生表面上出于礼貌而应付老师,其内心对课堂所学的音乐是抗拒的。如此下来,课堂效果必然大打折扣,更谈不上再往深层去对他们进行美育和德育的培养了。

二、尝试解决之道

就笔者已有的经验看,要想课堂“活”起来,首先得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其注意力。其中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教师对教材中所涉及的歌曲乐曲亲自进行演唱和演奏,学生其实是很喜欢欣赏老师的示范的,一旦教师进行示范,学生会自然地放下内心中的抗拒,从而使课堂的下一环节得到有效开展。

然而,这个方法又不能完全适用于教材上的所有内容,因为不少乐曲是由乐队演奏或是以合唱的形式出现,教师的示范限于人数问题仅仅只能再现这些乐曲的片段。一旦教师不再示范,学生的注意力又将变得下降,接下来对他们道德情操的培养势必又受影响。所以还需要另外的办法进行有效调节。

常言道“教无常法”,只要能充分利用课堂,使学生得到有效学习,令他们的人格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塑造,那么这个课堂还是成功的。所以笔者采取另外一种方法——同样以学生的兴趣点出发,既然他们喜欢听曲调动听的音乐,那就找出动听的音乐让他们学。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因为信息技术发达,我们能想到的音乐,学生基本都能通过网络查找得到。如此将学生能随意获得的知识再带到课堂,则显得乏善可陈了。于是笔者干脆以自己平时创作积累下来的歌曲乐曲用于课堂,这些歌曲乐曲的素材大多来源于笔者多年音乐学习,从大量古典和现代音乐作品中抽取最动人乐段获得灵感反复构思创作。运用于教学以来,从各个方面来看,均取得相当不错的效果。

1.易于被学生接受

由于这些创作歌曲,灵感基本来自于古典和现代音乐作品中最精华部分,曲调优美是不言而喻的。加之旋律简单易记,曾有学生不止一次当众表示老师教的这些歌曲比听到的流行曲还要好听,更有学生在教师演奏一首新创作但尚未填词的乐曲时提出——无所谓词的好坏,只希望老师能尽快填上让我们就着音乐唱就好。尽管学生提出的这种方法并不可取,但也从侧面证明了这些创作音乐一开始就为学生所接受,那么接下来的教学,也就不再会出现前文所提的课堂“安静得奇怪”的尴尬状况了。

由于易学,所以他们在唱熟歌词后反过来唱谱,把谱唱至熟练程度也比想象中快很多。要知道乐谱学习对这些几乎是零基础的学生而言是非常让他们害怕的事情,按正常在课堂上给他们一条哪怕再简单的乐谱也得哄上半天才愿意跟着老师唱,即使课堂唱得再熟也只是水过鸭背的效果,因为提不起兴趣,他们课后根本不愿意自己再花时间练习。更不用说不断地积累直到有一天他们能脱离老师教导自己能拿起新谱唱出来。但经过这样的教学以后,学生因为喜欢,所以在课后也时不时会哼唱旋律,这就形成了不自觉的学习。

2.有效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大多数流行歌曲对于学生的影响是消极的,这大多体现在它的歌词方面——尽管旋律动听,却由于商业化需求,歌词并没有经过太多的推敲,往往是对着音节凑字数赶交稿的形式,将很多不利于青少年成长的信息都写了进去。而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心智并未成熟,对这类不良信息常常是不加甄别全盘接受。这严重影响了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少的早恋、辍学打工现象和这类信息有着紧密的联系。

教师为学生创作的歌曲,可以以校园生活为中心填词,号召学生珍惜时光、珍惜家人和老师同学给予的爱。使他们在学习歌曲之初思想就不自觉地受到感染。其次,我们都知道人通过音乐活动获得愉悦心情之后,对新事物的接受是非常容易的。那教师为此适时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就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笔者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长期观察后发现——很多在音乐课堂上提到的待人接物时注意的问题、提到的生活上的小细节,在大多数学生身上都有体现;

不少学生甚至在作文和集体出的板报中多次感叹时光匆匆,语调宛若歌词般动人;更多学生因为老师如此教导,发自内心感激老师,对老师显得非常有礼貌,可以看出学习态度也在改变。如此,即使是对于其它方面的教学开展,也是非常有利的。

篇幅所限,所涉及不再一一叙述。但此种方法带来的影响,确实获益非凡。

(作者单位:梧州市第十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