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物新课导入实例浅析
2016-04-29杨朝钊
教学过程一般包括新课导入、讲授新知、新课小结、巩固练习、课后作业布置等步骤。而新课导入则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开始,一个好的新课导入能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学习动机,为新课教学创设良好氛围,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使整个教学有序进行。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高中生物课堂上,有诸多的生物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利用这些实例不仅能提高学生对教材和知识的注意力,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下是个人在教学过程中新课导入的方法和使用的实例,供大家参考。
一、新课导入常见的方法
1、复习旧知识导入法。知识总是循序渐进的,通过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导入新课,激发学生认知结构或长时记忆中与新知识相关的旧知识,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知识和心理上的准备[1]。
2、故事导入法。用社会的热点,学生身边的实例导入新课大大激发了学习兴趣,使课堂不再枯燥无味。同时也让学生明白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3、悬念导入法。课前便设置悬念,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 目的性更强。
4、直接导入法。运用图片、影片、多媒体等导入新课,将微观、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易于理解、乐于学习。
二、新课导入实例
实例1、人教版必修1 《第五章 第2节 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
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在我们人类有很多凄美的爱情传说,在昆虫界也有很多不幸的“爱情故事”。你们知道吗?在夏天的夜晚都会看到萤火虫一闪一闪地发光。雄虫比雌虫的个体小一些,但发出的闪光却亮一些。萤火虫发出的闪光,主要是求偶的信号,用来吸引异性前来交尾。萤火虫有许多种,如平家萤火虫、姬萤火虫等。有趣的是,雌虫看到其他种类雄虫的闪光信号后,有时竟能发出该种雌虫的闪光信号,这种闪光信号具有欺骗性,能使该种雄虫误以为可以前去交尾而被雌虫吃掉。雌虫的这一特性,可以使自己获得丰富的营养。这种现象被科学家戏称为“死亡拥抱”。萤火虫为什么能一闪一闪的发光呢?带着这问题进入我们今天的学习——细胞的能量通货——ATP。上述的导入采用科普故事和设问的方式,在课堂的开头,用萤火虫“死亡拥抱”小故事,借助故事导入课题,引出本节内容,这样导入方式,增加趣味性,引人入胜,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实例2、人教版必修3 《第三章 第一节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同学们学过南宋诗人叶绍翁所著《游园不值》,有谁还能背诵这首诗?学生某某:“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老师:“好,请同学们以生物学的角度思考一下:动物能随意支配自己身体,随意走动,植物却不能,那么红杏又是怎么“出墙”呢?家里面放在阳台的花,哪一面长势会更好一点?如果长期不挪动,会不会“出窗”呢?”上述的现象都与阳光有关,阳光使植物发生定向的改变,植物也会产生某种物质,这种物质是什么?通过本节的学习,你将会明白植物为什么能“动”。该导入法引用了古诗中的名句“红杏出墙”,虽然这个成语在当今已经演化成一个贬义词,一种不良的社会现象,但在生物学的角度而言,它确实是一个很好的生物学探讨问题。教师通过进一步设置悬疑,让学生带着疑问走进课堂,引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开端。
实例3、人教版必修3 《第五章 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很多同学都看过贝爷《荒野求生》,假如你置身与书本中的问题探讨:假设你像电影中的鲁滨逊那样,流落在一个荒岛上,那里除了有饮用的水以外,几乎没有任何食物。你随身尚存的食物只有一只母鸡、15kg玉米。讨论:你认为以下哪种生存策略能让你维持更长的时间等待救援:A、先吃鸡,再吃玉米。B、先吃玉米,同时用一部分玉米喂鸡,吃鸡产下的蛋,最后吃鸡。学生积极思考,热烈讨论的兴趣很高,他们的答案有选A的也有选B的,但多数学生选B。到底哪种生存策略能让你维持更长的时间等待救援呢,我想我们学了这节课后自然
能见分晓。该导入借助了高中学生心理特点——不够成熟、争强好胜、坚持己见等。在导入中学生会坚持自己的想法,各抒己见,甚至试图用自己的观点去说服别人。这时教师通过良好的引导,终止“争端”,告诉学生运用知识和真理去证明自己的观点。这样的导入会使学生迫切渴望学习本节内容,做到了激发学生求知欲的目的。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导人是一堂课的开始,是学生学习思维的起点,一个成功的导人,能让整个教学过程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新课导入起到的主要作用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而非学习的主要任务,更多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学习的主题。为此,教师要根据兴趣性原则和引导性原则来进行,同时应该考虑各层次班级学生的特点进行相关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复习旧知识导入法、故事导入法、悬念导入法还是直接导入法等等。这些导人方法并非单独进行的,是在一方法的主导性交叉中并行的,教师只有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来选择使用,方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在教学实例中,我们也应该多从实际生活中寻找实例,抓住学生的兴趣点、社会热点和共同关注点,让一堂好课的开始变得栩栩如生!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