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史料教学摭谈
2016-04-29许育碧
历史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史料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著名历史学家傅斯年曾在《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中提出“近代的历史学,只是史料学”的论断。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没有历史可言。所以,历史课的教学、学习都必须借助史料,这是由历史学科的特点所决定的。
2001年各科课程标准出台,在《历史新课标》中指出: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要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在这里很显然强调史料的重要性。对学生来说,对史料的学习可以增加他们对历史的真实感受,历史不再是死记硬背和缺乏独立思考的学科。因此一线教师要转变观念,积极探索史料教学法,适应新课改的需要。
自从上世纪80年代的历史高考中首次出现“材料分析题”(后改为材料解析题),在以后每年的高考试卷中,材料题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而且选择题的出题也有部分是材料选择题。显然,高考已经越来越重视学生对史料的理解处理、历史阐述和文字表达能力的考查了。在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之下,历史教学也应该重视史料教学。
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史料教学呢?
一、史料教学要注重搜集史料
要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就必须正确处理好史料、史实和史论三者之间的关系,树立正确的“证据意识”。首先要做的就是搜集史料,不能等到史料出现在课本、考卷、练习中才去研究,这样教学就陷入被动,平时的积累是很重要的。
常用搜集史料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利用各种工具书搜集史料,文史方面的工具书种类繁多,其中最常用的是书目、索引、政书、类书、年表等,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全国报刊资料索引》。2、通过平时读书积累史料,清代著名考据学家赵翼写的《廿二史札记》,就是在平时读书札记的基础上整理而成的。通过读书积累资料,可以写摘录性卡片或者摘要性读书笔记。3、通过课本、试卷练习、参考书等搜集史料,因课本和试卷上的史料是经过慎重甄选的,把这些积累下来,更具有实用性,可以为教学所用。
二、史料教学要注重挑选准确性的史料
考证史实应力求准确,虽然有时也能找到“铁证”,证明史料的真实性。但是,由于事隔多年,很多史事已无“证”可寻。很多史事虽有一定数量的第一手史料,但由于写作者的立场,态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往往所述内容并不完全真实。在近现代史资料中,回忆录,调查材料,新闻报道等数量应该说是相当可观的。这些资料与公文档案,日记,书信等相比,往往内容比较具体,生动,而且其中常有一些不见于其他资料的内容。因此,人们对这类史料常乐于使用,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类史料中,有相当一部分真实性是较差的,使用时应谨慎。我们历史教学讲究“二重证据”法,甚至三重。当然这些工作都需要提前做好,要用时信手拈来。
三、史料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是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我国中学历史教学一直比较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采用说理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也接受了思想教育。但是这样的方式往往带有说教成分,效果不佳。史料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获取相关史料,通过鉴别史料,分析史料,解答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样,学生经历了一个切身的情感体验,能够自己提出对历史问题的看法。通过史料,解决困惑,不再是被动接受。
在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正确价值观的养成,需要一个亲身体验的过程。教学实践证明,采取单纯说教的方式,会适得其反。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既有能力的训练也有对史料的了解和应用,更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和培养,而史料教学,正是达成这一目标的有效可行的教学方式之一。
四、史料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归纳能力
不钻进史料中去,不能研究历史,因此要阅读史料;从史料中跑不出来,也不算懂得历史,因此要归纳提炼史料。阅读史料很重要,阅读不是只求速度的无意浏览,而是注重质量的一种创造性阅读。在历史史料的阅读中,很多同学望而生惧,不喜欢阅读,不管是选择题还是材料解析题,在这方面学生的得分率普遍不高。史料在他们看来不是很好理解,因有时是文言,有时又篇幅长,有时选自政治家、军事家、专门学者之手,富有理论性、时代性,深奥难懂,读起来费劲。现在的学生能够主动去看书的很少,能去理解、探索书本知识的更少,大部分抱着“不求甚解”的态度。所以,要捉住时机培养学生的阅读归纳能力,要注意教导学生掌握以下几个要领:一、注意力要集中,注意力是意志和毅力两者的集中表现,是阅读的催化剂;二、要理解阅读,在理解的基础上产生效果;三、要根据题目方向,明确重点,根据重点词汇和关键字提高自己的鉴别力;四、要有意识地经常练习,养成习惯。
美国历史教育注重“做历史”,在美国中学“做历史”是一种典型的探究性学习模式,其教科书内容是以史料为主体的。在英国,史料的运用贯穿着历史教学的始终,这种做法使这两个国家的历史教学走出危机。在我们历史教学的过程中,也要坚持史料教学在课堂中的实践和运用,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我们的学生,历史课堂别开生面指日可待矣。
(作者单位:晋江市紫峰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