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家庭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辅导策略研究
2016-04-29尚璐璐
当前,由家庭背景、特殊环境导致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情况十分严重,从而使得其产生极端的消极心理进而影响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正面成长。分析其心理特点成因及发展规律,从而提出有效的解决特殊家庭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辅导策略,最终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实现其人生理想。
一、特殊家庭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背景
当今世界发展迅猛,作为承担国家发展重任的大学生其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都在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形成巨大的改变。
而大学生群体里的部分特殊大学生,更是变化的被动接受者。目前特殊家庭大学生在合理使用社会支持、应付问题策略等方面存在明显欠缺,心理发育过程中受到了重大的影响,十分容易导致心理疾病,甚至出现犯罪行为。根据相关统计,当前我国在校大学生当中贫困生的比例占据了30%左右,其中特困生的比例在15%左右。特殊家庭大学生的数量整体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在2009年,对盐城898名贫困大学生进行相关测试后得出,贫困大学生的存在的抑郁、封闭、偏执等心理情况密度显著大于普通大学生。同时,贫困大学生在合理运用社会支持,解决问题方面也存在一定的欠缺。
二、特殊家庭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
2.1认知特征
有些贫困家庭大学生由此产生模糊的社会认知,对自我的认知也发生扭曲,自认为低人一等。有的单亲家庭大学生看问题非常偏激,他们不仅怨恨父母,还会迁怒于他人和社会,他们对谁都不信任,自我封闭,稍不如意,就做出过激行为,以发泄内心压抑的不满。
2.2情绪特征
贫困大学生在大学生活学习期间不单单有生活与学习的经济负担,同时还需要承受着同学交往过程中对自己的误解与歧视,从而十分容易导致出现无法深陷其中,无法自拔的心理状态,进而使得其产生悲观、厌世的情绪,甚至出现自残、自杀的念头。单亲离异家庭的大学生,由于曾经心理受到过刺激,十分容易陷入抑郁、悲观的情绪当中,总是认为自己不如别人,嫉妒心理严重。再婚重组家庭的大学生因为在家庭生活中与自己亲生父母生活在一起时有一定的距离或差异,内心难以接受或难以完全接受,在心理上会产生抵触和严重的压抑和忧郁心理。
2.3意志特征
不少来自经济落后地区的贫困家庭大学生,由于经济水平有限,经济能力不足,在大学生生活学习期间难以开展正常的人际交往,十分容易形成交际的挫败感。在面对挫折的时候,他们往往以消极的态度来应对,以逃避的方式来解决。单亲家庭长大的大学生往往会故意回避家庭生活中存在的欠缺,在遭遇挫败的时候就会形成不同表现方式的心理折射,通过宣泄心理来释放各种压力,十分容易出现攻击行为,甚至出现自残、自杀等情况。
2.4个性特征
来自贫困家庭大学生由于经济的压力,怕被别人嘲笑,过度的自尊心使得个别贫困大学生尤其敏感,对于他人的行为与话语总是会过多解释。盲目追求时尚潮流,与他人开展不切实际的攀比,从而反而给自己增添了不必要的心理压力。
三、特殊家庭大学生的辅导策略
3.1个人角度,鼓励学生正视问题
要引导特殊家庭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家庭之所以贫困或者破裂的原因,用正常的心态面对现实、面对家庭;部分大学生由于性格内向,不擅长与他人沟通交流,因此往往失去了与人交际的机会,也没有亲密的朋友,缺失必要的交际环境与交际心理。久之便失去了交际的欲望,也把自己变成了交际圈外的人。正视自身问题,引导大学生不将自身问题怪罪于家庭方面,从而获得自信。
3.2精神角度,学会自我减压与宣泄
要引导来自特殊家庭大学生用乐观向上的情感对待暂时的困境。如在人际交往中可以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从而克服自卑的心理。也可以借助转移法,人际交往中如果出现嫉妒心理,可转移注意力或者转移到自身,发掘自身优点,平衡心态。还可以采取合理的情绪宣泄,来进行自我调适。
3.3社会角度,积极寻求必要的帮助
引导特殊家庭的大学生主动的通过社会机构来获取帮助,是十分重要的。当今社会对弱势群体设有专门的组织以助其更好地生存,当代大学生可以积极寻求此类组织的帮助。此处存在的问题是某些大学生碍于面子,羞于向社会组织寻求帮助,应当引导他们正视问题,转变心态,积极自我脱困。
3.4正确认识自我,合理评价自我
对特殊家庭大学生来说,最为关键的是要正确看待自己,认识自己,欣赏自己,认可自己要引导他们树立自立、自强、自信的信念,化成长道路上的艰难困苦为人生的宝贵财富。引导同学们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最终为社会做出应有贡献。
(作者单位:滨州学院生命科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