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

2016-04-29刘学民

知识文库 2016年15期

随着世界科技的不断发展,国内外的经济发展趋势也有了重大的改变,在国内经济发展趋势调整的过程中,环保这一问题也成了最为基本的要求,那么环保工作该如何下手去做,才能给予经济发展带来有利的条件呢?作为一名从事环保最基层的工作人员,就自己的想法提出一些关于环保发展的思路、如何建立完善的环保管理制度以及如何建设生态文明的环保新面貌,为“十二五”的经济发展创造最有利的条件。笔者在实行具体工作时,所遇到环保和经济相交接中所产生的问题现作以下阐述。

一、生态和经济两者是相互推动的

经济的发展是越来越壮观,但是给环境也带来了很多弊端,比如环境污染严重、臭氧层的破坏,环境状况失调,这对生态环境不仅有着极大的危害,而且对社会的经济发展也带来了制约的作用。因为生态环境和经济有着无形的关联,生态环境良好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资源上的保障。环境保护在城市的扩建中,规划开发中、以及建议生产等多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环境的保护可以为社会的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也是最为坚实的后盾。经济的发展也能给予环境整治提供财力。经济发展其前提条件就是环境和资源,所以说如果缺少自然环境那么经济的发展也会滞留不前,经济的发展缓慢对环境的保护也形成了制约的作用。因此,在保证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下,一定要将环境保护和其有利的结合到一块,将环境保护的有利机制和相关制度落实,并让其可持续发展。

社会在不断的发展,以前的环保旧思想已无法达到现在的经济发展模式,作为环保监督的工作者,笔者认为环保的相关部门应该就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在进行不断的创新监督管理模式,应该将监督检查的工作模式转变为服务于环保的模式,让工作人员有服务的意识,将监督检查和服务两者相结合。比如环保部门应该安排工作人员去实地调查,查看施工工建设情况,工厂企业的排污情况等,针对污染生产的工厂,应及时制定策略,不定时检查工厂的排污情况,有问题的也应该给予指导,将污染的程度降到最低,以环保经济作为发展的道路。

二、生态和经济之间关联影响的因素

1.不能认识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上,虽比较改革开放前有所提高,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整体的水平还是略显低。这完全是因为受到人们农业思想的制约,在国民时期人们仍然以农业作为重点,所以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上有着直接制约的影响。另外,就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在技术上还是落后于别的发达国家,并且在一些偏远地区的企业,他们将经济带来的利益放在首位,在,而环保问题置于一旁,使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2.环境遭受破坏

在经济日益快递发展的今天,环保和经济发展两者之间的问题也显得略为突出,比如环境遭受了重大的破坏,环境质量不断的下降,在经济发展快速的一些地主,这些污染链呈现的愈加突现。比如在一些生产加工的工厂中,每天都要排放大量的污水,没有及时处理就会流入到庄稼中,从而导致人们身体健康的质量。

3.在宏观经济上看待环境问题

从宏观经济学上看待环境问题,其主要表现在环境污染致使外部条件不经济的问题。就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环境污染导致人类和社会上所受到的损坏,而自身又没有负担任何费用,使市场出现资源不平衡的现象。所以这就要引起政府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做出重要的指示,来管理好这种外部条件不经济的情况。将“谁污染,谁治理”这一理念深入到人心,让他们有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不断的完善经济和环境两者的共同发展机制

1.建议和谐完美的环境经济体系

建议和谐完美的环境经济体系,以便改善环境的质量,促进我国经济全面发展,让人和自然友好相处。并将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国外的发展相结合到一块,制定出有效的经济发展策略和环境保护的措施。与此同时,也应该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对应的经济进行核算,让经济发展所获取的利益和环境资源消耗和损失也加入到经济的评价体系中。从而引起人们对环境的重视,不能仅对GDP的追求。建议完善的体制给我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做最有效的后援。

2.正确认识GDP和环境两者的关系

在经济发展的目前来看,人们只注重GDP的发展,忽略了环境的保护,人们有时只为了追求眼前的利益,不惜牺牲环境,比如肆虐的砍伐树木,使生态不平衡,环境污染严重,人类、环境、资源三者问题日趋严重,导致经济发展和环境失调,所以说一定要有前车之见,改变经济发展的观点,将绿色的理念融入到经济的发展中来衡量社会的发展趋势。

3.环保相关部门应将市场进行有利分析

环保问题已经在市场上表现的不平衡状态,导致政府不得不寻求市场帮助的窘境。这在根本上与市场自行解决环境问题有很大的区别。在如今经济发展的新型局面下,政府唯有和市场有效结合方可起到有效的作用。也就是让政府制定一些关于环保和经济两者共同发展的策略,将环境保护制度和企业私人利益关联起来,将环境保护和企业以及消费者的利益最大化的表现出来。让环境保护的意识贯穿人们的思维中,从而形成自觉的行为习惯。

(作者单位:中共临淄区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