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到课率特点及逃课厌学原因分析研究
2016-04-29廖靖宇
学生到课率及课堂参与度是衡量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且其到课率和课堂参与度也呈现出一些显著特点,本文试析学生到课率和课堂参与度特点并分析学生逃课及厌学原因。
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参与听课、重点访谈等方法,对南昌某高校调查研究,总结出高校学生到课率特点及逃课厌学院系。
一、高校学生到课率特点分析
1.学生到课率低年级高于高年级
该校2013级学生的到课率为90.47%,明显高于2012级的82.11%。在走访中,笔者也发现,高年级课堂出勤率较低年级为低。
2.本科、专科、预科各层次到课率对比
各层次到课率为:专科的76%<本科预科的81.54%<本科的89.15%,同各层次的生源情况有对应关系。
3.不同时间段的到课率、课堂参与度对比
到课率最高的为3、4节课,因须早起缘故,1、2节课的出勤率相对低一些,到课率最低为7、8节课,说明该校课堂早退现象较为严重。在上课认真程度方面,上午明显比下午好许多,3、4节课情况最好,笔者在听课时也发现,睡觉现象在下午的课中尤为严重。
4.课堂前中后30分钟的上课认真程度比较
上课开始后的前30分钟学生认真上课率为68.40%,中间30分钟平均认真上课率为64.74%,后30分钟平均认真上课率为60.89%,说学生上课的专注度随上课时间的延长呈下降趋势。
5.动手动脑类型课程课堂参与度高于纯讲述型课
通过多次听课,笔者发现计算类、动手动脑类课程比纯讲述类课程课堂参与度更高,由于时刻保持思考,睡觉、走神等现象相对较轻,而学习状态也更为活跃。
6.到课率同早晚自习出勤率存在同比关系
将自习出勤率和到课率进行同班比较,从中可发现两项规律:(1)课堂出勤率同早晚自习出勤率间存在同比关系,早晚自习出勤率高的班级,到课率也高,反之则低;(2)早晚自习出勤率好于到课率。
二、逃学、厌学现象原因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有71.88%的学生认为课堂学习很重要,更有92.92%的学生认为逃课会影响成绩,但现实中逃课的现象仍屡禁不止,在被问及“您是否逃过课”时,46.55%的学生都表明有过逃课经历,仅有一半多一点的学生表示“从没逃过课”,导致学生不断逃课、厌学的原因又在哪儿?
1.逃课、不学的第一因素是“认为该门课不重要”
有50.28%和20.3%的学生反映逃课现象最为严重的是公共选修课和思想教育课,这两类课程要么不被列入必修科目,要么学时、学分相对较少,因而可以初步断定,学生选逃的课程在他们看来大多是不重要的,而较为重要的专业课、专业基础课以及占学时相对较多的语言类课程的逃课情况相对较轻。另一项调查同样证实了这个结论,对于“喜欢上一门课的原因”,有62.57%的学生回答是因为“这门课很重要”,在众多原因中排名第一,接着才是“老师上课很生动”和“老师态度很认真”。
此外,笔者在对个别班级进行跟踪听课时也发现类似问题。在一门名为《团队管理》的课程上,尽管教师颇为用心,对课程内容、课件等进行了精心设计,且采用了诸多互动性、参与性较高的教学方式,但课堂教学效果却反不如其他理论课,对此,教师和部分学生都解释为该门课不举行考试,故难以引起大家重视。
观念主导行为,一旦认为该门课不重要,学生便会采取敷衍态度,这势必会对到课率和教学效果产生影响。
2.逃学、不学的第三因素是“学不懂”
当被问及“导致你上课不愿听课的原因”时,52.33%的学生表示是因为“课程太难懂”,选择率排名仅次于答案“课程太枯燥”;而当面对“您不喜欢一门课主要是因为?”的问题时,48.42%的学生选择了“学不懂”,在众多选项中排名第二,仅次于排名第一的“该课程太枯燥无趣”。由此看来,许多学生逃学、不学的重要原因中包括了 “学不懂”。
3.逃学、不学的第四因素是“管理太松”
在调查中,有36.31%的学生认为,造成他们没有学习兴趣的原因是“管理太松”。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尽管有59.4%和30.35%的学生分别表示任课老师会“经常点名”或“偶尔点名”,但老师们对维护课堂纪律却并不上心,被调查学生中仅有17.13%反映任课老师“经常会维护课堂秩序”,而72.81%的学生反映任课老师只是“偶尔维护课堂秩序”,仍有10.43%的学生表示老师“从来不会维护课堂纪律”。也无怪乎部分教师在接受访谈时反映,迫于点名和挂科的压力许多学生会赶到课堂,但学习积极性却不是太高,上课时总在做一些无关的事。
从早晚自习来看,效果亦不佳。尽管有75.60%的学生表示出勤情况还不错,45.07%和35.38%的学生分别表示辅导员会“每天到岗”或“经常到岗”,但同样有73.56%的学生表示早晚自习“整体氛围不好,学不到什么东西”,超过一半的学生表示聊天、玩手机、睡觉、互相打闹等行为在他们的早晚自习上普遍存在,对此,接近一半的学生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管理太宽松”。
(作者单位:贵州民族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