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创新环境下我国研究生联合培养资源共享机制改革研究
2016-04-29李鑫
协同创新环境给研究生联合培养带来了新的挑战,而资源共享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途径,推进资源共享机制改革,不仅能促进高校与各培养单位之间的交流合作,还能减少资源闲置,降低人才培养成本,提高研究生联合培养质量。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各自拥有丰富优质的创新资源,但是却各成体系、封闭分立、分散重复,导致了科研和教育资源的严重分割和浪费,另外,研究生培养与科学研究、社会发展之间产生脱节现象,因此在协同创新环境下,建立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和政府一体化的创新体系,形成资源共享机制对于我国研究生联合培养意义重大。
1资源共享机制改革的必要性
尽管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业及政府关于研究生联合培养已明确了资源共享,允许跨学科学习,也安排了实习、实践等必修课程,但是在实践操作中,由于资源共享意识不强、体制不健全、资源分配不均、风险共担和利益分享等方面问题,导致高校与科研院所、高校之间、高校与企业间、高校内部院系、学科间的资源壁垒难以打破,造成了研究生联合培养资源的浪费,产学研脱节,严重影响了培养质量。研究生联合培养离不开师资、经费和物质,师资是第一要素,经费是保障研究生联合培养顺利进行的前提,而培养所需的基地和仪器设备则是制约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各主体联合培养就是通过平台共享,资源互补,充分利用彼此的优势资源来实现培养目标的。但是由于涉及多个不同的利益主体,如企业注重科研成果的经济效益及对高端人才的需求、高校注重人才培养的质量及对培养经费的需求、科研院所注重科研成果的学术价值及对自身发展的需求、政府更注重科学技术水平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资源共享机制亟需创新和改革,进一步深化各主体之间的科研合作,均衡各方利益,缓解培养资源紧张的局面,优化资源配置,使资源共享实现最大化。
资源共享机制改革是促进教育、科研和市场等优势资源互补共享的迫切需要,也是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在协同创新环境下我国研究生联合培养须以资源共享机制改革为方向,围绕社会与企业的重大需求,以培养高端人才为核心任务,通过资源共享机制集聚优秀的师资队伍、开放的共享平台、优质的共享资源和环境、优良的企业以及政府的优惠政策,共同为培养高层次应用型研究人才努力。
2资源共享机制改革的建议
资源的共建包含教学资源库、多媒体教学课件、人才培养基地和重点实验室等的建设。根据资源共享的内容和类型,并结合现有的状况,对资源共享机制改革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2.1加强人力物质资源共享
2.1.1教学资源共享
我国研究生联合培养要根据培养目标,制定特色培养计划,采用新型培养模式,安排研究生在联合培养期间进入其他院校或科研院所进行交流学习,学习他们的优质课程和精品课程,然后通过取长补短和相互促进,最终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
2.1.2实验资源共享
我国研究生联合培养实现实验资源共享是很有必要的,实验资源主要指仪器设备资源,它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然而,我国研究生培养在仪器设备资源共享方面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如缺乏仪器设备的共享意识,造成信息共享不畅;缺乏专业化和集中化的管理,导致资源信息相对封闭;仪器设备的管理手段滞后,缺乏开放性模式。实验研究人员素质不高,很少经过系统培训。为了保证研究生联合培养的质量,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应建立开放、共享、服务和竞争的实验资源共享机制,扩宽实验室开放功能,提高各高等院校实验资源的利用率,减少实验仪器设备的闲置,加强研究生之间的实验技能交流。
2.1.3导师资源共享
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行双导师制,由高校内导师和科研院所导师或企业导师共同负责研究生的培养工作。高校导师主要负责制订研究生培养计划、安排课程学习、指导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和论文答辩等工作。定期举办学术讲座和交流活动,促使导师之间的经验分享和交流,真正实现导师资源共享。
2.2加强与外部优质资源的合作交流
随着近几年研究生的扩招,各院校的资源越来越不能满足研究生数量日益增长的需求,为此,就需要吸纳其他高校和社会资源进行研究生联合培养。高校可以与科研院所和企业合作,建设产学研基地,以此基地为载体,为研究生提供实验和实践空间,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学校通过拓展外部优质资源,联合其他院校和科研机构,在研究生培养和资源共享等方面进行密切合作,既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又能扩大学校影响,并促进学校发展。
2.3打造研究生联合培养利益共同体
我国研究生联合培养就是将多个相关的主体联合起来参与研究生的培养工作,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的研究生为目标。协同创新的大环境为我国研究生联合培养资源共享机制的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各主体应该以此为契机,通过共享优势资源,促进自身发展,满足各自利益诉求。
2.4构建完善的利益分配制度
由于研究生联合培养过程涉及到多个利益主体,而各主体的利益诉求也不同,因此构建完善的利益分配制度很重要,它可以保证联合培养工作的顺利展开。各主体可以通过成立专项基金管理组织,对导师津贴、业务费以及研究生生活津贴等合理安排,制定专门的管理制度。当科研成果以专利、学术论文或获奖等知识产权形式表现时,应充分考虑各主体在科研过程中所作的贡献大小,在署名时,按照实际指导和资源的投入等情况来安排署名次序,或根据联合培养协议中关于研究生科研成果及归属的条款说明来严格执行。
3总结
协同创新环境下,我国研究生联合培养资源共享机制的改革,既能解决资源紧张的问题,又能减少资源的闲置,促进资源利用的最大化。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及政府通过交流与合作,资源共享与互补,不仅可以提高研究生联合培养质量,还能降低研究生培养成本。目前,联合研究生培养模式才刚起步,完善资源共享机制,有助于联合培养工作的顺利进行,对于国家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单位:常州大学怀德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