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一场好奇饭局
2016-04-29YanXiaTempuraXiaOyi
还来不及用一两句话界定传统“私厨”的概念,互联网生活的触角已伸向原本仅限隐秘独享的私家饭局。一键即可预订一桌饭,大多数时候与陌生人同食,便利性和社交功能兼具。
除了食物本身,依托线上平台存在的“私厨”,或许也在某种程度上与Airbnb异曲同工——为习惯同陌生世界保持距离的人们创造一处家外之家。
在陌生的地方吃饭需要勇气。一场充满未知的私厨之旅,大多从走街串巷的问路中开始,终结于饭桌上陌生人之间的觥筹交错。因为通常另有社会身份,私厨掌勺人的故事和情结也成为食物本身的标签:从庭院深深、葡萄架下仅容纳两人的石桌,到挂着招牌不接受唐突入内的小巧门面,再到普通小区中相貌平平的两房居室……或许只有大过天的吃饭一事才能担此重任,让我们把好奇心延续到手机屏幕之外,赴一场同陌生人的真实约会。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5/0212/2uC59wWbpDeQBVrgztsiUo.webp)
闻香识肉
不得不承认,我是闻着炖肉的味道找到有肉食堂的。门口低调的店名证实了我嗅觉的灵敏度。推门而入,店主程靖正好迎了出来。摄影师出身的程靖来自福建,为了小时候“嗜肉如命的美好回忆”,这位高瘦的“80后”男子决定用南方炖肉的“复杂手法”,为各类肉品加点细节。能容纳八人的小包间中此时已经有六位散食客落座,看得出他们已经进行了第一轮自我介绍,见我进来,坐在正对面的男士开玩笑道:“来晚了,可要发红包哦!”迅速融冰似乎是人类的本能,就在接住了这个笑话后,我与这一桌相对熟悉的陌生人似乎也是朋友了。虽然在多个平台“开饭”,有肉食堂却仍是一家只接受预订,不接受偶遇的私厨。每天的待客量被控制得很好,善于依照计划、不疾不徐做生意的程靖的肉食策略却很直接——量足、盘多、道道横菜!当包括肘子、牛仔骨、猪蹄在内的八道肉菜轮番上桌,保持它们的口感鲜明、荤而不腻就成了一件不太简单的事。探讨食物是食客们聊天的开始,很快,小小的午餐宴就变成了美食美酒交流大会。一家家进驻在各类美食饭局App上的私厨店铺就像通关密语,仿佛如果我们碰巧去过同一家,那作为同好的可能度一定会比在同一家普通餐厅吃过饭额外上升10%。我突然想到,如果恰好能在差旅目的地参加这样一次小宴多好,还有什么能比和生活在当地的人聊聊吃喝更有趣?
私厨是主人个人趣味的完全体现,比如有肉食堂的日式包间中,就比标配多出来一只手鼓和一串恐龙手办,灯泡明灭得很任性,如果宽容地说,这里有种“简陋带来的放松感”。虽然在App评论中有人说“老板很乐意和客人多说说话”,我所见到的程靖却显得有些不善言辞。“吃得还行吗?”每次推门上菜,他都这样问。有肉食堂将私厨的概念运用得很广,食客可以单独来填满席位,也可带着不少好友包下专属聚餐。正如Airbnb和五星级酒店并不太属于一个维度,线上私厨比起严格意义上的餐厅或私家菜,其社交属性的确大大超过单纯对美食的追逐。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5/0212/8s2AgnegUrZi7Fc5HXG6hd.webp)
来自西北的小相思
饭局开始前一小时,我被拉入由六名食客组成的微信群,并收到了私厨主人雪婷发来的手绘小地图。靠着这寥寥几笔,我和群中饭友们各自从北京朝阳北路的某个小岔口拐入,途径小超市和物业管理会,聚集在雪婷夫妻租住的公寓中。来自新疆伊犁的雪婷生于1990年,虽然还算私厨界的新手,出自她手的浓浓新疆家常味却已令名为“小相思”的私宴场场满席。开饭前,雪婷还在厨房忙乎,一黑一白两只宠物猫代替她招待着我们,食客们的对话也顺势展开。名叫CC的女孩刚结束了一场安排紧凑的新疆自驾游,因为难以消解对椒麻鸡的思念特意前来;坐在她身边的雪沁喜欢韩国歌手权志龙,所住的街区与我家只一盏路灯之隔;自称老沙的男生还没完成加班任务,有点焦虑地询问哪里有营业到深夜的咖啡馆;正在迷路的天一发来信息,告诉我们先吃吧,别干坐着等他,熟稔的语气甚至会让人忘记,这只是我们认识的第一个小时。或许是因为在“家”里,任何对于菜品上纲上线的点评都会有些不合时宜,就像一场被设定好氛围的家宴,过度纠结细节的严肃食客并不会出现在这里,大家味觉审美上的差异也被自动平均,达成了情感上的亲密共识。雪婷一边解释手抓饭米粒略微发硬的讲究,一边告诉我们,因为随性散漫,“小相思”饭局举办的频率全凭心情,也正因如此,由名为“我有饭”的线上饭局团队全权推广、不必自己为菜品拍照成了她选择这款平台的主要理由。线上私厨业的繁荣背后也有猫腻,“不是每个平台都正规,还有某家想要直接盗图,让我在他们的平台开饭局,把我气坏了!”比起花同样的钱走入一家新疆餐馆,这次小家宴更适合被理解为:花去三小时的时间与陌生人共处,而后收到很多原本与我们无关的故事。
前任主厨私房菜
钟鼓楼附近的草场北巷是北京胡同中再普通不过的一条,可当敲开暗红色的木门、踏过圆形石砖铺就的院落,眼前出现的不是胡同人家,而是非请勿入的私宴空间。在这间不足一百平米的院落里,大到讲究的木质太师椅,小到盛放甜品的盆栽状器皿,都传达着和木食堂主人Alan的中国风情结。Alan是北京人,曾在华彬费尔蒙酒店任行政总厨,比起在五星级酒店后厨默默工作,他更喜欢直面食客来表达自己对创新中国菜和生活品味的感悟。我提前一天预订了500元餐标的套餐并交代了忌口。用餐当日共有九道菜,包括有强烈仪式感的虹吸番茄汤、使用瓦楞石和稻草摆盘的糖醋苏梅鱼等,最后以一道盆栽咖啡法式炖蛋甜品结尾,整体水准绝不输高档餐厅。同酒店的套餐餐单相比,厨师Alan提供的主菜有低温匣煮牛肋排、辣炒龙虾配香米饭和中式糖醋鱼,中西结合,并不按常理出牌。干了二十多年的专业厨师,他最想玩的是将西餐烹饪方式和餐饮礼仪与传统中餐融合再创新。与常见的饭局拼桌相比,和木坚持一单一桌、提前至少一天预订,既保证了食材的新鲜和客制化,也保证了食客的私密性和赏味体验。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5/0212/dC6phuerc2zoo2cD3tizfG.webp)
万卡餐和馄饨噩梦
相比北方,上海、杭州的饭局起步更早,选择也更多,但这并不意味着体验更有保障。我曾经参加过一个以“万卡餐”为卖点的晚餐饭局,每道菜的卡路里累加后过万,包括各种自制中式卤味、糟货和奶酪等。现供职于知名会计师事务所、纽约留学期间曾担任专业厨师的高超是饭局的主人,比起那些偏好用“秘制”来诠释菜品的厨师,席间他对食材理解和烹饪方式的大方分享着实加分。如果不是惧怕高卡路里带来的后遗症,我还是愿意再次赴宴的。相比“万卡餐”带给我的惊喜,另外一次在“我有饭”上预订的馄饨餐简直可以用“噩梦”来形容,六个人的饭局四位食客姗姗来迟,落座后许久才等来一碟凉菜,暖气也开得不足。最难以忍受的是与速冻水饺口感无异的馄饨,更别说靠摆盘来挽回颜面了,这顿要价一百三十多元一位的饭局,还不如去街边点一碗十几块钱的馄饨来得舒坦。饭局平台对馄饨店出品的审核不足,食客光凭手机里看起来很美的图文介绍就赴一场私厨饭局的确有些冒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