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全党大兴学习之风”精神
2016-04-29李曦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这些系列讲话深刻回答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是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前提基础,是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理论武装、进一步提高全党理论素养的内在要求。
2006年教育部下发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提到,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全国各高等院校招聘辅导员的要求之一皆为“已是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或正式党员”,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为实现教育部规定的职务职责、顺利开展各项工作,与时俱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讲话精神上,推动高校学生工作的开展,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度重视学习问题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学习、善于学习。1939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在职干部教育动员大会上提出:“要把全党变成一个大学校”“全党的同志,研究学问,大家都要学到底,都要进这个无期大学”;邓小平同志强调“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一场深刻的伟大的革命。在这场伟大的革命中,我们是在不断的解决新的矛盾中前进的。因此,全党同志一定要善于学习、善于重新学习”;江泽民同志指出“历史给我们揭示了一条千真万确的真理:我们党要领导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始终坚持学习,并把学到的科学理论和先进知识用于中国实际,不断推动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党要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必须坚持把学习作为全党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不断加强,不断推进,努力使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不断有新的提高”。
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提到,高校辅导员的选聘标准之一是具备本科以上学历,并且专职辅导员可承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政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等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高等学历保证了高校辅导员普遍具有较高的学习水平,高度重视党的理论知识和实务工作学习,有利于将大学生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积极、健康、向上,有利于改善大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的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
二、加强读书学习
2009年5月13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2009年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暨专题研讨班开学典礼上发表讲话,专门谈领导干部读书问题。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党历来重视学习,是一个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读书学习是高校辅导员开展工作的必然要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大部分高校辅导员并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出身,并且在工作过程中涉及到可以解决学生心理困扰的心理学、可以提高班级凝聚力和班委能力建设的管理学、可以帮助解读国家和学校设立的各种规章制度的法学、可以为学生解决专业认可度低和就业压力大等问题的生涯规划等专业领域,同时,国家和各高校对于辅导员有相应的考核标准。高校辅导员加强读书学习,不断提高自身政治理论水平和实务工作能力,刻不容缓。
读书学习是推动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需要。“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当今国际国内环境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互联网高度普及,大学生通过各类媒体获得信息的能力和方式愈发多样,同时,社会对于大学生的要求的内容愈发增多且要求的标准不断提高。不读书不学习的辅导员,故步自封,难以跟上时代和学生等方面的变化,严重影响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勤读书、爱学习,通过读书学习来增长知识、增加智慧、增强本领,这是新形势下做一名称职的高校辅导员的内在要求和必经之路。
三、理论联系实际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加强学习的根本目的是增强工作本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要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做到“干中学,学中干”,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读书学习客观上是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必须理论联系实际,知行合一,通过理论的指导。利用知识的积累,来洞察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
第一,灵活运用知识。有人认为社会上潜规则太多,需要的是关系而不是知识,书读多了反而适应不了社会,照书上的道理做会吃亏。然而“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学习同样的知识,会有不同的见解,同一个人反复学习同样的知识,领悟也会因逐渐加深产生变化,以偏概全只会让我们一叶障目,无法前进。学习知识,是给我们思考的方向,而非生搬硬套。比如讲述辅导员工作方法的书籍中提到一位辅导员面对贫困学生想要退学,便自费帮助学生,最后学生顺利毕业。生搬硬套的辅导员只能够注意到学生家境困难需要辅导员提供资助,而没有注意到书中提到的辅导员不仅仅是提供经济资助,而是秉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信念,帮助学生找到了兼职工作使其能够自立自强。生搬硬套只会发生老师经济投入大、见效少、学生依赖心理加重、无法解决根本问题的局面,这时候,是要反过来埋怨书中的知识错误么?
第二,勇于参加实践。一个优秀的辅导员不仅仅是能有轻松自若地处理日常的事务性工作,更重要的是把握社会主流思想、抓住时事热点、利用一切机会向学生传播正能量。为提高学生的英语四级通过率,开展班级内部的英语学习班;为改善学生身体素质,组织“夜跑”活动;为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开放电影播放室,放映传达爱国主义精神和正能量的影片;当媒体报道大学生因搭乘黑车遇险事件时,提醒学生们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当媒体报道社会上的恐怖袭击案件时,宣传爱国主义精神和各民族的团结精神;当媒体报道高校学生之间因各种原因造成人身伤害甚至发生死亡事件时,开展团体辅导和个案辅导,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问题的解决能力和面对压力的心理承受能力。同时,在实践过程中不能随着社会事件的不断发生而盲目应对,努力使自己主导的实践成为正确的、系统的而不是盲目的实践,加强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对新情况、性问题的调查研究,弄清其产生原因、发展趋势和如何使之趋利避害,在总结和探索中提高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
第三,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学习并运用知识指导实践是一个长期的需要付出辛苦的过程,不能心浮气躁、浅尝辄止。正如荀子在《劝学篇》中所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学习,强调在全党大兴学习之风,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学习此风,借助此风,方可扬帆远航。
(作者单位:重庆人文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