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次的问
2016-04-29王军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从事太阳底下最光辉职业的人。所以作为一名教师,每个人都希望桃李满天下,都渴望得到学生的尊敬,都期盼得到学校的认可,但是当我们回想起以前走过的教学生涯时,难免会有一些遗憾,难免会有一些一生都无法弥补的伤痛在心中涌起。
心痛之一:未能教会学生学会真正规划人生。
素质教育不仅是给学生传授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怎样做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对学生来讲,在他们进入高中阶段以后,对未来没有明确的方向和定位,更不谈如何规划自己的人生未来,也许怎样提高自己的成绩,才是他们最关心的。对家长来说,当他们满怀希望把自己的孩子送入高中之后,成绩也必然成为了家长关注的焦点,他们心中也许只有一个方向就是让孩子考取大学,至于以后如何发展,能成为什么样人,并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内。对学校来讲,虽然每个学校都有一个明确的培养学生方向和定位,但是我们的学校真正关注的还是学生的成绩,通过学生的成绩来评价教师,通过学生成绩来提高学校的知名度美誉度。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班主任是实现这一育人目标的第一责任人,但是在教育方面由于自身缺乏班级管理方面经验,往往忽视甚至淡化对学生未来生涯规划的指导。自己往往会把大部分的精力投入到提高学生的成绩上面,而平常工作一切都是为了完成学校下达的教育目标,一切为了迎合家长的某种需求,在如何做人方面关心很少,在如何规划学生未来的发展方面几乎缺少,更不要说象关心学生成绩一样关注过学生如何做人如何来规划自己的人生。总以为只要学生的成绩提高了,学校才能满意,家长才能开心,对学生身上出现的不良现象,往往采取简单说教,甚至采取默许的办法听之任之。徒不知如今绝大部分学生物质生活优裕,贪图安逸,上进心不足,生活目的不明确;自私自利,不懂得感激别人,不考虑别人的感受,不替他人着想,无视集体;生活没有经历过挫折,整天生活在蜜罐里,经不起风吹雨打,听不得雷霆万钧等。
2016年8月 我校在南京师范大学仙林校区开展生涯教育的课程研讨,在聆听顾雪英等专家生涯的讲座后,自己渐渐的意识到学生生涯规划指导对自己的重要,无论是作为老师还是作为工作一线的班主任,更不用说自己是为人父母,教会学生,教会自己,如何“知己”,如何“知彼”,如何“知路”是多么的重要。人生的路还很长,如何不让自己学生再走弯路,如何引导自己的的学生规划好自己的人生,希望自己能够做的更好,希望能少一些心痛多一些快乐,在实践中真正做好学生生涯规划的引路人。
心痛之二:未能真正做到关注班级学生身心发展。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同样也是一个家庭的未来和希望,作为教育工作者,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能等各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但是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 对所教过的学生,从内心来讲自己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到底了解多少,我一脸茫然和失落。也许只有看见一个又一个问题在他们身上出现的时候,我们才会番然醒悟意识到问题严重性。譬如说人们通常会以一个地区的空气质量好坏来评价该地,但是作为教育者有谁真正关心过教室里空气质量问题呢,尤其是在天气寒冷的季节,当我们从教室边上走过的时候也许看到的是教室窗户上雾蒙蒙的情景,如果你再有幸走进教室上课,此时欢迎你的可能是一股股难闻的混合气体,也许在此时你会提醒学生以后在课间注意班级通风,以便保持室内空气流动,但是当你上完一节课离开教室的时候,你可能自己都不会想起再次提醒学生打开窗户,更不要说早已被暖湿气体征服的学生,此时他们还会记住你的忠告吗?为了解决此类问题也许学校会不定期督促检查一下班级通风的情况,但是实际情况到底怎么样,如果你是一名普通教师出现在其他年级或班级窗户前的时候,你可能会发现大部分班级窗户在课间毅然紧闭,别的班级是这样,自己的班级又会好到哪里。再譬如说学生的视力问题,自己不敢想象,如今的学生还有多少视力正常的?难道一个人发展就必须要牺牲学生的视力乃至身体健康为代价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吗?如果不是,那么作为人类心灵窗户的眼睛,靠谁来爱护来靠谁来擦亮它呢?我曾今无数次地怀疑当今的所谓素质教育,我也曾无数次责怪过自己的学生为什么不好好爱护自己的眼睛,但是在无数次的怀疑和责怪后,自己又不得不反思自己,作为教育者难到我就没有一点责任吗?其实在自己发现以下问题时,自己又是如何反应呢?课堂上学生坐姿不端正;教室光线出现暗淡;占用学生课间休息时间或眼睛保健操时间上课;利用班主任权利无辜剥夺学生课外活动时间;冬天为了复习躲在被子打着手电看书;班级学生无论身高学生使用统一高度课桌椅等。当学生面对这样教育的时候,视力还有几个能够正常呢,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能得到健康发展吗,学生的身体健康尚且如此,心理健康又能好到哪里呢?难道这一切一切都是因为家长和学校没有这方面的要求和考核的因素?还是自己违背了教师职业道德呢?
心痛之三:未能真正客观评价每位学生。
学生评价是教育评价最基本的一个领域,也是教育工作者最关注的一个方面。通过客观评价学生可以促进教育对象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违背自己的初衷,淡化乃至忽视客观评价自己的学生。譬如说:1、评价时过于强调学生在班级整体中的成绩位置。导致考试后,成绩比较落后的学生逐渐成为被自己遗忘的对象,精力越来越集中到成绩相对比较好的学生身上,直到有一天有位学生当面质问我时“老师,你偏心”,我的内心才强烈感受到自己的失误和后悔,但是一切为时已晚,当学生说出压抑在她心里很久心声时,也是她离开学校,毕业的时候;2、评价手段机械、单一。在学生评价中,自己仍然过多地依赖纸笔测验和书面评价,往往以学生成绩的好坏、以学生是否听话、以学生是否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为主要标准来评价自己的学生。难道好的学生真的是依此为标准来进行衡量的吗?难道成绩不理想的学生真的就不是所谓的好学生吗?3、评价注重形式。这种情况在每学期结束给学生写操行评语尤为突出,几乎班级所有的学生都成为能够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的典范,而且更为奇怪的是对学生的评价基本年年如此,其实作为班级管理,如果学生能够做到以上要求,这样的班级无疑是个优秀的班集体。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造就了自己在的教育生涯中使许多学生曾受过不公正评价,想一想原来的自己,看一看现在的我,自己真的不知现在的他们是否能真的原谅老师当初的行为。
心痛之四:未能让学生成为班级(学习或生活)真正的主人。
郭沫若曾指出:“教育的目的是养成自己学习、自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手来做的这种精神。”而新课标的核心理念就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也就是让学生成为学习和生活的主人。但是在日常的教学和班级管理中,自己却没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和生活的主人,学生的一切都好像在教师的安排下进行,按理说高一年级应该是高中生涯当中学习相对比较轻松的年级,但是学生们没有想到,由于科目比较多的缘故,学生的课程表上安排的满满的,除了班团活动课,哪里有自己自主的空间,为了抓住利用一切有限的时间,每一个时间段学校都安排的非常 “科学”,晚上为了能够提高效率教师忘我地进班级辅导,而且规定非常严格,如在本门学科自修课上不能看其他科目的内容,否则又是一番思想教育,如今只剩下难得的中午时间,学校又美其名曰来个静堂,让宝贵的中午午休时间被“合理”分配;时间被学校认为的一次次的格式化,导致的结果,学生难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老师累,学生苦。作为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只能在这样的条条框框下去落实去教育,又从何谈起学生学习上的自主性。要想实现教育是为生活服务,培养出来的人应是会适应生活、会改造生活的人,实在太难。学生长大了,我们应该学会放手,学生长大了,我们应该大胆让他们去做自己的主人。
教师应该是一项光荣的职业,但是在这一生的过程中自己到底会留下多少遗憾,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我要不断地提醒自己,尽量少一些遗憾,多一些进步。
(作者单位:江苏省怀仁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