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空中乘务专业学生职业提升的分析与思考
2016-04-29王福铭
随着专业建设的逐步深入和成熟,空中乘务专业的课程设计已经逐步成长成为通识课程逐步增大,专业课程逐步浓缩的课程体系,但是,我们的毕业生在空中乘务的相关岗位上仍然与职业要求有相当差距,促使我们教育者不得不进行思考。一般认为这是由于这个专业的学生缺乏岗前的实习机会所致,究竟实习岗位缺失给学生带来了什么样的实质影响,通过分析,我们探求补救的可能性。
一、职业晋升的实质
高等职业教育是通识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结合体。在通识教育里,我们开设了:大学基础英语、形势与政策等课程,职业教育领域的课程也就是我们的专业课程。在我们的课程设计里,已经开始渐渐有意浓缩专业课程,同时扩大了通识课程的比例,我们之所以要这样实行,也并非是仅仅因为国际潮流如此,更重要的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已经摸索到了这股国际潮流背后的实质是基于学生未来长远的职业生命的考虑。况且以空中乘务专业主要的针对的就业岗位群而言:空中乘务、机场要客服务、机场安检、值机与行李运输服务及客票与订座,绝大多数的毕业生即使从事上述的工作,但是因为这个行业的特殊性和流动性,更是因为这些岗位的晋升比例极为有限,有相当的学生在刚刚累积了和航空相关的工作经验后,不得不离开这个行业。他们工作了三年到五年,也意味着他们离开了全日制的大学校园教育也为时不短,此时,所谓的职业教育课程早已在他们三到五年的职业生涯中消耗殆尽,亦或许他们在岗位中所学到的职业知识远远超过了我们在职业教育中所强力推销和灌输的所谓专业知识。不光对这些另觅它途的同学们而言,高等职业教育的通识教育为他们注入了持久的精神力量和精神养分,就是那些在航空相关领域翻过玻璃天花板的幸运儿,他们可以在职场的金字塔上一步一步地向上攀爬,也是得益于通识教育的隐性力量。最为明显的表现是他们良好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学习习惯,还有在通识课程里所学会的包容开放的价值观念,这一切会使他们继续勇往直前,而并非满足于基本的岗位知识而裹足不前。作为受教育者,他们无论是离开这个行业,还是打破了玻璃天花板成为幸运儿,或许仍然是懵懂的,但是作为教育的设计者和执行者,我们必须清楚,职业生涯的进步,表面上看是岗位的提升,实质上从精神和价值观念方面来讲,他们是从无意识地通过被灌输的价值观念和精神信念来驱使自己的行动,提升到有意识地推广价值观念,传播精神信念。
二、被动的受教育者
毫无疑问,同学们的价值观念和精神信念从小就被不断灌输。在幼儿园时就被告知什么是好的行为规范,什么是不好的行为规范。在中国大陆,继而从小学开始,学习成绩或曰考试分数成为判断一个学生学校表现的最重要标志。
这里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我们应该在什么时间段来培养他们,使他们自己可以思考和产生价值观念及精神信念,并最终可以主动向外推广。答案是明确的,大学阶段是他们所处的一个校园与社会接轨的阶段,在这一时间段来培养他们的这种能力和意识是再合理不过的。可是,我们很清楚,在这一阶段,除非是进入班委或者学生会的学生,其它大部分同学只能在宿舍与课堂两个地方徘徊。在宿舍,同学们所要应对的是宿舍卫生以及公共道德,也就是打扫内务及在室友需要休息和学习的时候,做到不吵不闹,根本上这还是他们在幼儿园时期所学习的行为规范的翻版,当然这里的整理内务,让寝室井井有条,和空中乘务专业毕业生在空中乘务岗位上的主要工作职责有相通之处,因为飞机是一个移动的,封闭的小社会,乘务员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确保飞机机舱的整洁与秩序。在宿舍里四个人或者六个人,有的做得好,保持得好,有自觉的,也有不自觉的,没有太多的强制性,但在飞机上整洁与秩序却是强制性的。课堂上教师既是引导者又是掌控者,同学们一进入课堂,在铃声响起以后被要求保持安静,入座后不允许随意调换座位,按照教师的要求阅读和思考,回答问题并完成课堂作业,在本质上学生在大学课堂上所做的和中小学没有太大的区别,唯一不同的是在中小学阶段教师的指导更加细致,而在大学阶段教师注重更多的是介绍知识框架和学习方法,在课堂上,学生至始至终在不断地重复大学以前所灌输的纪律观念,尊从观念。综上,学生在宿舍的集体生活,在课堂上的集体学习过程中,所做的还是被动地在以前被灌输的价值观念和精神信念地指引下实践与行动。当然,学生若是学生会干部或者班级干部,环境和处境会逼迫他主动地作为,但是,除此以外,我们的学生在创业实践中,比如在咖啡厅,在饼屋,在茶吧,虽然没有所有权,甚至没有工资收入,依旧会产生主动作为,在经营和服务过程中会力求提供顾客满意的服务,增加工作场所营业收入,甚至会不自觉地学会营销和推销。我们会有疑问,为什么学生会在一个没有所有权甚至工资收入的场所积极作为,发掘和释放他们自己的潜力?这是因为,虽然学生在驾驭这些本质上完全不同于社会营利机构的场所时,被形式的相似所诱导,与社会营利机构所外溢出来的价值观念及精神信仰产生了共振。
三、企业的异化
他们不是在创业中心与社会营利机构所外溢出来的价值观念及精神信念产生了共振吗?作为企业的一分子,他所有的思想和行为应该紧紧地围绕企业的利益为核心,如果形容企业是逐利的分子,那么他们每个个体就是逐利的原子。这样,这些原本以服从学校和老师为前提,本质上以追求自己学习成绩的进步为核心的年轻人,在新的环境下,不得不将服从变为对企业的忠诚,学会合作,积极进取,原本以自我为中心,不愁生计漂浮不定的心向下沉潜归入到企业的内核当中。如此,这些曾经的学生逐步被企业所异化,异化得最彻底往往是在企业中做得最成功的。
四、改变的可行性思考
我们该如何使同学们从一个被动的价值观念和精神信念的接受者,变为一个主动的价值观念和精神信念的创造者,来指引他们自己的言行。我们前面提及的许多稀缺资源比如学生会岗位,班干岗位,乃至创业中心的岗位,并非每一个空中乘务专业的同学都可以获得,此外我们也不排除有的同学在课外通过兼职,累积社会经验,获取了相应关于职业种种感受。但是,这一切都是没有经过我们教育者设计的,是他们自发的一种自我教育,假如,我们以一种包容和开放的心态来直视同学们所存在这一严重不足,或许我们得好好思考如何在教学设计和课程设置里,凭借我们教育者的良知,为学生的未来注入力量。可是,航空行业的特殊性,使得我们不能像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一样,在大二有半年或者8个月酒店实习机会。只要每一个空中乘务专业的同学拥有这样的实习机会,即便他们长时间处于低薪状态,但是随着航空企业强有力介入以及占据工作平台获得的实在感,会促使他们勇敢地超越以成绩为中心的自我,站在职业人甚至是未来企业家的角度,赋予自己不一样的价值观念和精神信念,奉献自我,成就自我。
随着中国大陆民航业的进一步发展,在未来,我们是否可以做到像酒店等行业一样校企深度融合,学生在民航企业进行较长时间的实习、见习机会,让他们在真正的企业环境中提升自己。
(作者单位: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与航空服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