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研究

2016-04-29孙惢宋晓旭王瑜

知识文库 2016年20期

大学生是社会重要而特殊的群体,该群体价值取向向来都是社会人群价值观发展方向的“风向标”,是未来社会价值观发展的方向,因此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是十分重要的一项工作。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随着当前社会的发展,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在这种形势下,如何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带来了不小的挑战。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高工作水平,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大学生的充分认同。

一、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现有路径

(一)以思想政治课为主渠道的理论教育

思想政治课作为各高校所有专业的公共必修课,在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第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第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性,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核心价值理念的体现。第三,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属于公共必修课,可以覆盖每名学生;形势政策课贯穿大学四年,能够做到使大学生不间断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因此,高校都能够充分发挥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二)以党团组织建设为依托的思想引领

党建、团建工作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补充,也是高校紧密联系国家情况,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途径。因此,高校普遍重视党、团组织建设,在广大青年中开展经常性、普及性的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主题活动,使之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同时重视党、团员先进性的培养,结合团、党校培训等学习类团、党组织建设,帮助党员、团员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健康成长、建功立业的行动指南,使其成为中坚力量。

(三)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的环境教育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有巨大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多为90后独生子女,主张个性张扬,有较强的独立意识,但是其本身的独立生活能力不足、判断力较低、思想不够成熟,所以大学生强烈渴望被群体接纳以获得稳定的安全感,而且“从众”仍然是普遍心理。大学生在身心上,归属了某个群体,从而约定俗成,形成这个群体的规范以及由此形成的文化氛围就成为他们价值观选择的重要影响因素。群体成员会自然而然的认同群体的价值观。因此目前多数高校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会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起到正向的推动作用。

二、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面临的挑战

(一)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变化影响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社会的文化环境变得更加复杂与多元化,其中一些消极的文化观念也给大学生造成了思想上的冲击,严重影响了高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个人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不良价值观也在大学生心中逐渐滋生发展,淡化了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弘扬;此外,在复杂多变的文化环境下,大学生的独立性更强,面临的各方面选择也更多,难以避免会使得一些大学生容易不顾约束,违反道德观念与民族意识,价值观出现偏颇。因此,在新形势下,无论从心理学角度还是社会角度,加强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都是刻不容缓的。

(二)信息渠道多元化冲击大学教育途径

随着当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技术的快速普及,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变得更加多元。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会暗示、传达许多消极甚至错误的思想观念,无法保证传播内容的准确性,影响大学生的正常判断。比如许多微博博主为了吸引眼球、赚取访问量,不惜过分放大某个事件,并刻意引导舆论向某个方向发展,颠倒是非。纷繁复杂的信息获取渠道方便了错误思潮的传播者,也使大学生获取到更多的负面信息,甚至对在学校和书本中学习到的知识和思想产生了质疑,不利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由此可见,信息渠道多元化会冲击大学教育途径,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带来不利影响。

(三)“90后”大学生特点挑战传统教育模式

“90 后”大学生的主要特点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90 后”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普遍有较高的自主意识和独立意识,同时又渴望被认可。其次,“90 后”大学生习惯在网络上进行思想交流和生活分享,这使得他们希望以一种平等自由的姿态进行交流,而不是一味的被说教。最后,“90 后”大学生乐于参加集体活动,希望在集体活动中发挥自己能力,获得他人认可。而传统的教育模式则主要是以“接受式学习”为主导,老师主要负责传授已有的现成结论性知识,把学生的学习建立在受动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之上。这与“90 后”大学生所希望进行的“探究式学习”矛盾,这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的一大挑战。

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改进意见

(一)树立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理念

古人有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话突出的便是理论结合实践的重要性。如果将“读万卷书”看做是理论教学,那么“行万里路”便是实践教学。若只注重“读万卷书”,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便是只会纸上谈兵的书呆子毫无实践能力可言;若只实行实践教学,没有成型的理论体系指导引路,那么行者将是盲目地求索,不会到达正确的目的地。同样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要发展,必须要有科学的理论为指导,没有科学理论为指导的实践, 只能是一种不明方向的盲目实践,是没有灵魂的莽撞实践。因此,如何有效地实现对大学生的理论武装、亦能将实践教育以理论为基础充分开展,成为了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过程中的重要课题。当代大学生成长于改革开放的年代,他们的人生阅历和人生体验,决定了他们对是非的判断、价值的取向等较之前人有着明显的差异。因此我们要认真分析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构建和问题,着力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努力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

(二)创新社会实践活动载体

实践教学在当今各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理论为先导,在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具有重大教育意义。在当今新环境、新背景下,对学生的素质要求及发展需求状态日益变化,在新趋势新动向下,教学理念也应进行相应创新与改革,从而得出实践新结论新方法,真正树立将理论与与时俱进的实践相结合的思想新形态。在新形势的指引下,应积极创新新型实践活动载体,以多元化形式展现实践内容,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实践平台。因此,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载体创新应秉持以下三点原则:一是系统连锁与多元创新相结合,开展连锁性实践教育,要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充分受益;二是时代性与特色性相结合,顺应当今社会发展需求,开展具有时代精神的特色实践活动;三是因地制宜与合作双赢相结合,依托校园、实践基地、项目和宣传等实践载体创新,实现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长效性。

(三)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打造全员育人模式

为了实现对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应通过打造全员育人的模式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从而更好的完成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全员育人模式即指高校所有教职工都能够以身作则,切实参与到从服务,管理,教书等不同方式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中来。“育人”不仅仅是知识层面上的传授,更包含了德智体的全面培养。全员即包括专业课教师,思想品德教师,辅导员,后勤服务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及学生客体。只有当达到全员整体共同发挥思想教育及价值观培养的作用时,才能满足高校对“全员育人”的诉求。

(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互联网+”培育模式

“互联网+”模式即指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途径进行融合,从而更好的完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推进。随着现代社会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传统教育途径已经无法满足对现代高校生的教育诉求。新型途径如微博、微信公众平台的消息发布,热门网站的内容影响等方式在如今高校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当中都存在着很大意义。为了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可以将传统的教育方式与现代互联网平台深度融合,以丰富多样的形式使得社会主义价值观更易被接受。因此“互联网+教育”的新型途径能更快捷的达到教育目的。

(作者单位:大连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