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孩子走进大自然 培养适应环境能力

2016-04-29李葵芬

知识文库 2016年20期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健康是指人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幼儿阶段是儿童身体发育和机能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也是形成安全感和乐观态度的重要阶段。发育良好的身体、愉快的情绪、强健的体质、协调的动作、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生活能力是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其它领域学习与发展的基础。”近几年,发现新入园的小班幼儿第一学期总是易患感冒、发热、咳嗽,严重的甚至发展为肺炎、支气管炎、腮腺炎等病症,只有住院治疗,有的反反复复一学期上不了几天幼儿园,经过多年的调查和分析,我觉得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先天和遗传因素

一是先天不足,早产儿。二是幼儿的身高、体重与其父母的身高、体重相关。由于父母身高、体重偏低,对子女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如小一班的黄**小朋友,他妈妈怀孕时妊娠反应厉害,只能喝小白菜汤,自身身材瘦小,营养跟不上,故黄**身材瘦小,进食少且偏食,经常生病。

二、饮食不合理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幼儿身心发育尚未成熟,需要成人的精心呵护和照顾,但不宜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以免剥夺幼儿自主学习的机会,养成过于依赖的不良习惯,影响其主动性、独立性的发展。”一是饮食结构不合理。根据调查,体弱儿膳食中除牛奶水果高于正常标准,其他谷类、荤菜、豆制品摄入量不足,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三大营养素的比例也不合理。二是饮食习惯不好。体弱幼儿普遍存在挑食、偏食和吃零食的习惯甚至以零食度日,喜欢的多吃些,不喜欢的一口也不吃,家长也拗不过孩子,他要吃什么就给什么,如专吃果冻、冷饮等。

三、睡眠不足和活动量不当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为有效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成人应为幼儿提供合理均衡的营养,保证充足的睡眠和适宜的锻炼,满足幼儿生长发育的需要。”一是睡眠时间不足。根据调查,不少体弱儿不睡午觉,晚上睡得迟,睡眠时间不足,影响食欲和情绪。二是睡眠习惯不好。体弱儿出汗多,好踢被、易感冒、睡眠哭闹等习惯。三是活动量过大:根据调查,有的体弱儿顽皮、好动、活动量大,体能消耗也大。四是活动量太小:有的体弱儿性格内向,脾气倔强,好静不好动,活动内容单一,因而影响消化吸收。

四、家长教育观念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创设温馨的人际环境,让幼儿充分感受到亲情和关爱,形成积极稳定的情绪情感;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形成使其终身受益的生活能力和文明生活方式。”而部分家长在冬天不让孩子出门,如果不得已出门,就把孩子裹得严严的,成为“套中人”,生怕孩子受凉、生病。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小,抵抗力弱,应当比大人穿得多才是,非也!其实孩子有适应环境的无限潜能。家长从小把孩子和自然环境隔离开来,让孩子生活在“温室里”,那么孩子只能适应“温室”环境,离开了“温室”便要生病,因为,他已不能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他们抵抗力弱化了,这完全是由家长的过分保护造成的。

对于以上各种现状,经分析原因,总结出以下两方面解决途径:

一、培养孩子适应环境的能力

(一)美国儿童心理学家格里尼博士指出,每一位父母都应该知道,大人不可能总是为孩子提供完美的生活环境,所以,如何让孩子迅速适应环境,才是最重要的。一是孩子上幼儿园之前,家长应带孩子多参加户外活动,给孩子多提供适应自然环境的机会,增强体温调节的机能,从而提高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力。冬季到户外活动,不要让孩子穿得太多,弄成“套中人”,孩子活动量大,登高爬低、蹦蹦跳跳,如果穿衣过多,反而易大量出汗,稍一受凉就会生病。因此,应让孩子少穿衣服,尽量减少出汗量,同时出汗后要及时补充水分。二是呼吸新鲜空气,促进消化。孩子在室内活动运动量小,多是看书画画、看电视、摆弄玩具,而户外活动量较大,孩子跑跑跳跳,能增强肠胃的消化功能,促进幼儿食欲,从而提高身体对各种营养的摄取功能。空气清新的户外活动,能够增强幼儿的肺活量,增强对疾病的抵抗力。冬季,一般家里不开窗户换空气,另外还有些家长在室内吸烟,室内空气浑浊,易使孩子得呼吸道疾病,特别是有些孩子已经得了呼吸道疾病,既不到户外呼吸新鲜空气,室内又不开窗换空气,致使细菌在室内传播,易造成交叉感染。家长应每天带孩子到户外活动,让孩子呼吸新鲜空气,并在出门时把窗户打开,换空气。

(二)让孩子坦然面对新环境。适应新环境,融入新环境既是一门技术,也是一种艺术,一旦坦然面对,就可以获得最大的成功。一是父母要让孩子在新环境中主动参与各种活动。告诉他,环境是不能躲避的,只有坦然面对,大胆接触才能更快融合。比如,通过与同伴交往,一起生活学习交流,扩展自己的生活经验,就能使自己从集体活动中获得学习与表现的机会。二是父母教孩子学会在陌生的环境里微笑,这是一种自尊、自爱、自信的表现。因为微笑是人类面孔上最动人的表情,是美好而无声的语言,它源自善良、宽容、坦荡、大度和无私的心灵。让孩子学会在陌生环境中尝试对陌生的一切都微笑一下,父母要让孩子多一些真诚和友善;当他送出一个微笑时,就会得到一个甚至多个微笑,内心就不会再疲惫和紧张。孩子学会在陌生的环境里微笑,同伴之间架一座友谊之桥,就会尽快适应新环境。

二、幼儿园的科学管理

(一)保教结合,共同管理。保教人员管理,每天随时观察、记录体弱孩子饮食、睡眠、大小便、情绪、健康等状况,营养人员配制营养丰富、比例适当的膳食,促进体弱儿童健康成长。

(二)根据幼儿的进餐心理,创设良好的进餐环境,培养良好的进餐习惯。

1.幼儿的进餐心理。3—6岁孩子活泼好动,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新鲜事物非常敏感而有兴趣;对食品的味道、色彩及形态都很注意,较易受成人和周围环境的影响;他们喜欢集体进餐,对食欲不好、挑食的幼儿,讲明吃菜的好处,鼓励他们细嚼慢咽,逐步养成不挑食的习惯。如把面点做成小白兔、三色糕等,容易引起孩子兴趣而增进食欲。要慢慢引导,先看别人吃,然后少量品尝,慢慢引起好感而喜欢吃。

2.创设一个良好的进餐环境。进餐是一种愉快的享受,饭前应避开一切不愉快的事,消除紧张和忧虑的心理状态,唤起旺盛的食欲。为幼儿提供空气新鲜、卫生整洁、光线柔和、布置优雅、秩序良好、宽松愉快的进食环境,使幼儿保持良好的情绪。进餐中老师以亲切的语言,和蔼的态度,鼓励体弱儿愉快进食,同时在进餐中耐心诱导,引起幼儿对食物的兴趣;有利于体弱儿提高食欲,增加进食量,促进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同时,优美、动听的音乐旋律能提高幼儿消化系统植物神经的兴奋点,具有增强食欲、帮助消化的作用。

3.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首先培养幼儿正确的用餐姿势。其次,用少盛多添的办法,培养幼儿不挑食的良好习惯,逐步增强摄入量;同时鼓励幼儿吃各种食物,并及时加以表扬,调动幼儿用餐的积极性。

(三)保证户外活动时间和质量,提高幼儿健康水平。

一是保证每天有2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二是活动量由小到大逐步增加,达到锻炼的目的。三是根据幼儿个性特点,适当增减运动量,保证幼儿健康。四是利用自由活动时间,老师与幼儿共同游戏,充分调动幼儿活动的积极性,促进他们自动、自发地开展活动,以达到促进健康的目的。

(四)有计划的开展幼儿健康教育。

1.幼儿健康知识教育。经常运用故事、儿歌、谈话的形式,进行卫生、营养知识、自我保健常识的教育。

2.幼儿健康行为训练。利用一日生活各个环节,有计划的开展生活卫生行为训练和安全活动教育。

3.家园同步,形成有利于幼儿健康的大环境。开展健康教育,转化体弱儿童,关键在于环境和教育这两个方面要经常向家长宣传,并进行个别交谈、具体指导,作为转化体弱儿童开展健康教育的主要措施,让家长认识幼儿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共同参与管理。家园同步形成有利于幼儿健康的大环境,从而保证体弱儿转化工作的顺利进行。

培养孩子从小适应环境的能力,以促进他们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协调发展,教师和家长建立对孩子发展的合理期望,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让孩子们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

(作者单位:甘肃省甘南州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