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化导入技巧 让信息技术教学的课堂变“活”

2016-04-29邵志军

知识文库 2016年20期

唱戏有开场锣鼓,说书有开场道白,大型音乐会有开场乐曲,电视电影有精彩的序幕。课堂教学之所以要费尽心血地设计精彩的“开场白”,就是要达到“先声夺人”的目的。教学是一种艺术,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与一堂课的导入的优劣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教学实践证明,好的导入方式虽然在一节课程中只占有两三分钟甚至更短的时间,却起到了“抛砖引玉”的效果。信息技术教学传统的导入方法往往是“落入俗套”“老调陈词”,难以产生师生情感上的共鸣,教者无趣,学者无味,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本文认为,应当在优化导入技巧上下功夫,努力在导入新意上下功夫,精心设计导入,巧妙有效导入,集中学生注意力,诱发学生兴趣点,创设灵活多变的课堂氛围。

导入,是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开始的时候,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护士的一个重要环节,能否把一堂课的开端组织好、实施好,对整节课程的教学效果、对学生的兴奋程度、对课堂氛围的调节作用,都有着极大影响。常言道,善始者事半成,犹如一首优美乐章的前奏,要能引起师生情感的共鸣、师生知识指向的亲近,从而激发学生求知的积极性、主动性。本文在遵循教学的基本原则和学生认识规律的前提下,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采用“导说——导思——导趣——导法”的教学方法,不断优化导入技巧,引导学生主动实践,大胆探索,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导说

所谓导说,就是引导学生用语言说话,这里主要是指,引导学生说含义,说内容、说想法、说特点、说经历等。通过说的导入方式,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训练学生信息思维的发散扩展。课前,教师根据下一节新课程的内容,列出几个和新课程内容有关系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辩论,然后老师在点拨小结中导入新课。例如,在讲授科学使用信息技术的章节中,围绕信息技术的利弊,首先要课前拟定好两组阅读提示题,引导学生选择好辩论题目,进行预习和准备,可以列出网络抄袭作业、上网聊天灌水、网络实名等三个分论点进行展开。其次,根据学生准备情况分为正反双方,要求学生能够基本概括信息技术的优劣,引导学生能够明辨是非。整个教学过程有点有拨,有辩有论,有理有实,一气呵成,让一个原本是学生认识模糊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在争论和辩论中逐渐清晰、明朗,这样导入新课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理解得更加深刻,记忆得更加牢固,同时学生思想上的疙瘩或症结也容易解开。

二、导思

所谓导思,就是指导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思维过程、思考方法。优化课堂教学,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迪学生自己动脑筋分析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去了解、掌握指示,并在学习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古人云:“学启于思,思源于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大进,大疑则大进”。教师在教授新课程前就设计出具有启发性、探索性的疑难问题,使学生在“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下,产生迫切探究的认识心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然后在启迪她们在生疑、释义、质疑的循环往复中打开心灵的窗户,张开思维的翅膀,满怀热情的进入新课的学习。

例如,在计算机信息处理过程的课程导入中,应当立足生活和工作实际,充分依托学生的知识结构,将计算机的组成部分比喻成人的身体部门,眼睛耳朵、大脑等等。从而让学生们进行深入思考,一环扣一环,步步深入,假如要把一则信息,首先要看到或者听到,然后要传输给大脑进行综合处理,然后就可以将这个信息进行分解成我们的语言表达出来,然后指挥手脚动作。大脑就相当于主机,手是输出设备,眼睛是输入设备。学生通过对以上比喻进行思考、分析,有助于在学习新课程中掌握思考方法,培养分析能力,促进思维发展。

三、导趣

所谓导趣,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是具有主动性的人,所教授的东西也要能够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她们的要求,才能有效地促使她的发展”。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就会产生探究这一知识的欲望,成为一种心理需要,注意力也会高度集中。因此,它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在新课导入中,要着重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让她们尽快进入最佳学习状态。风趣生动的故事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不仅学生喜欢听,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在数据图标与分析的新课程导入中,就可以现场播放西藏地区的风景名胜视频,请学生们判断这是哪里?然后询问学生,如何去西藏旅游,有哪些交通工具?随后引到青藏线和川藏线上来,进一步给大家展示两张表格,分别是青藏线和川藏线的海拔高度变化数据,提问学生为什么我们要修建青藏铁路而不是川藏铁路?最后让学生们比较二者的不同。这样的导入方式,能够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学生从中产生快感、乐趣、享受的性质。在这种情景交融的气氛和状态中,老师可以因势导入新课程,就能自然而然地推动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四、导法

所谓导法,就是指导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让学生会学、爱学。教学是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教,应该是引导,诱发学生独立自进、激励自学。教必须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要为学而教。只要这样,才能在课堂上重视学法的导入指导,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随着现代科技发展,各种现代教学手段也被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比如最初的投影、音响,到后来的多媒体幻灯片,再到现在的平板互动、微信互动等。这些现代化教学手段都是导入技法中的法,具有形象、直观、具体的特点,它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开发学生之力,激发学生乐学的兴趣。在信息技术教学课堂上,尤其是导入阶段,教师要善于运用这些现代教学法服务于课堂教学,使整个信息技术课堂动静结合,声色并举,以丰富学生的视听,提高感知效率。比如在制作表格——网页动态效果制作的课程教授中,上课开始就可以打开静态网页和动态网页两种,色彩绚丽的为佳,让学生感受其中的不同,让学生最直观地比较二者不同,师生共同分析网页,从而引入新课学习。

当然,我们不能抛弃最初也是最普遍的导入方法,比如教师通过上节课或者以前所学过的内容,检查学生对哪些内容的掌握情况,然后进行简单总结,阐明已学内容与新课内容的逻辑关系,自然地导入新课。利用复习就只是,不露痕迹、流畅的导入新课,尤其是信息技术这样逻辑性比较强的实践操作性课程,可以让整节课浑然一体,又便于学生在整体上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比如在体现多媒体技术的课程导入中,就可以先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历程,对多媒体的关键性技术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探索并认知多媒体的制作方法、制作工序、制作工具,讨论并分析多媒体的类型和各自特征。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一节课不仅要结构完整、布局合理,而且要善始善终,深入浅出。教无定法,但求得法。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导入技巧是多种多样的,任何一种开头都无法长期固定,任何一种固定的讨论和模式都不能长期持续使用,教师必须根据每节课的具体情况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创新,可以一种,也可以多种,杂糅并用,精心设计、灵活使用,切忌生搬硬套。总之,要有利于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有利于学生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有利于课堂氛围的活跃,并让它不至于觉得牵强附会,同时又要注意,千万不能篇幅太大,语言过多,喧宾夺主,唯有这样,才能真正真正发挥教学手段的针对性、科学性、有效性,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江西省九江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