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游戏教学 培养创新精神

2016-04-29叶剑平

知识文库 2016年20期

《新课程标准》的一个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本人认为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巧用游戏教学法不失为培养创新能力的方法之一。游戏教学是指寓教学内容于游戏之中,让儿童在玩中学,在学中获取知识,增长才干,进行创新。它作为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越来越被老师们所接受、所采用。本人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也屡次使用游戏教学法,以启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拘泥于书本,不迷信于权威,不依循于常规,而且效果也比较突出。下面谈一下本人对游戏教学法的一些粗浅认识。

一、从游戏中导入新课,激发兴趣,激起创新欲望

学习过程中,学生如果有了兴趣,学习就有了动力,学习有了动力,学生就容易接受新课。为了使学生对新课产生兴趣,教师可以根据儿童好奇的心理特征,精心设计形式多样、新颖有趣、儿童喜闻乐见的各种数学游戏,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学习,从而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为学生接受新知、激起创新欲望、进行创新打开大门。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莱塔尔认为:“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做好学生学习的领路人。

例如教学北师版一年级数学P64 “认识物体”时,我一开始设计了一个动手又动脑的游戏,开门见山,直接教学新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分好小组,分别动手摸一摸、玩一玩手上由老师准备的实物(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并用四个物体搭成喜欢的图形,在摸、玩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找出这四个实物的特点。虽然开始时学生归纳出来的特点有点五花八门,但在老师的点拨下,很快学生就得出老师希望得出的结论:长方体长长方方的;正方体四四方方的;圆柱体可以来回滚动从上到下一样粗,上下两个面是圆形的,大小一样;球没有平平的面,会向四面八方滚动。通过这样的学习,不仅使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课学习中去,而且使学生加深了对新知识的印象,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动机,同时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也得到训练与培养,并增强了创新的欲望。

二、从游戏中学习新课,悟理明智,唤起创新意识

在学习新课的过程中,我把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分成两种情况,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游戏教学法学习新知识。

首先是学生乐学时,游戏例题教学法,唤起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指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面对已经获得的知识,产生一种结合实践、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别出心裁的心理,迫切想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新途径、新方法、新点子的学习意识。此时的学生带着对新知识的渴望,能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这些特点,我因材施教地采用游戏例题教学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使逻辑性比较强的书本知识直观化。例如教学三册P37“乘法的初步认识”的例1时,我认识到这堂课的重要性,上好这堂课,学好这块内容,为继续学习乘法口诀带来方便。为此,我设计了一个动手操作的小游戏,利用学生乐学的情绪,运用教师的游戏教学法,让每一位学生用实物摆一摆、看一看、再想一想,引导学生得出:横着看是3个4,竖着看是4个3……通过这样的点拨,学生不但明白了3×4=4×3,让学生初步接触了乘法交换律,而且为学生继续学习乘法口诀,发现新观点增加了催化剂,更让创新意识的激发很自然地融于其中。

其次是学生倦学时,游戏竞赛教学法,再次唤醒创新意识。儿童注意的特点主要是无意注意,有意注意不可能持久。因此,儿童学习一段时间后,就容易注意力分散,精神不集中,思维松懈。这时,我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了与教学内容有密切关系的小游戏。充分运用游戏教学法,能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知识,熟能生巧,悟理明智,形成积极思维的心理状态。

例如教学第三册P61中例6时,学生面对这题简单的乘法应用题,很快就表现出一种我已经学会了的情绪。其实,如果换一道新的同类型题目,学生还不一定会呢。低年级的学生就是这样。面对这种不安定、无耐心又好动的状态,我设计了一个巧背乘法口诀的小游戏:出示自己制作的三张重合又固定的卡片,第一张卡片上分别是数字1、2、3、4、5、6,第二张卡片的此格为缺口,第三张卡片上分别是数字1、2、3、、4、5、6。边转动边让学生背出乘法口诀,同时也可采用各种形式进行比赛。教室里立刻活跃起来,学生争先恐后地背口诀。这样,课堂“活”了,学生精神振奋了,思维积极了。学生不仅熟练了乘法口诀,而且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为激发创新思维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三、从游戏中巩固新知,激发灵感,形成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更是一个比较理性的过程。对低年级学生来讲是一个比较抽象的范畴。我充分利用教材的编排优势,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现在的教材设计比较童趣的,编排了许多新颖有趣、又符合学生特点的游戏与竞赛活动,如找朋友、夺红旗、浇开数学花、对口令、红花配绿叶、小猫钓鱼、小动物找家、小小邮递员、速算接力赛、摘仙桃等等。这样把原本枯燥乏味的练习内容寓于丰富多彩的游戏和竞赛活动之中,使学生从厌倦的情绪中解放出来,唤起他们主动参与练习的兴趣。例如,我在教十以内的加减法以及整十的加减法时,就设计了一个帮助小蝌蚪找妈妈的游戏,让四个同学头戴老师制作的小青蛙帽子,站在四个小组的后面,老师头戴青蛙妈妈的帽子站在讲台上,并向四个小组出题竞赛,实行抢答,答对的组的青蛙向前跳一步,答错得组向后跳一步。这时教室里热闹非凡,同学们个个争先恐后,既巩固了知识又培养了合作创新精神。总之,只要我们老师创造性地挖掘、 研究和使用教材中的创造性因素,创造性地教,就能够唤起学生创造性的学。教与学就能碰撞出火花,创造出火花。学生兴趣浓、情绪高、思维活、反应快,在“游戏”中获取知识,增长智慧,有助于培养敏锐的创新思维。

四、从游戏中开展活动,巧妙运用,培养创新能力

游戏符合儿童爱玩好动的天性。游戏教学法的巧妙运用,对升华新知识和培养创新能力有着明显的作用,它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为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创造最佳环境,能够吸引全班学生积极主动、愉悦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使教学收获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能够自然地学习新知、巩固新知、升华新知,并培养创新意识、养成创新习惯。在教完“米、千克的认识”后,我组织了一个“游园活动”,让一部分学生扮店主,有卖布的、有卖盐的、有卖洗衣粉的……让另一部分学生扮顾客,去买这些东西。学生对这游戏非常投入,不自觉中,明白了1米大约有多长,1千克大约有多重。然后,我让学生们试着找找生活中1米左右长的物体和1千克左右重的东西。这么下来,不但加深了学生的学习记忆,还增强了学生对“米”与“千克”的感性和理性认识,并且又一次大大地激发了他们的乐学情绪,巩固了知识,培养了参与意识和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了他们的创新精神。

五、从游戏中拓宽知识,进行创新,开辟创新空间

游戏是学生课余生活的主要形式。很多时候,课堂里学的知识,就靠课余的游戏、竞赛活动去巩固、深化和提炼。充分利用游戏,巧妙设计游戏,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游戏,对拓宽知识面,进行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小发明家”、“小科学家”往往就是从这儿起步的。例如,我在执教数学第一册P65中“认识图形(一)”时,有目的地运用了游戏教学法,设计了一道课外作业——每人给一盒学具,其中有若干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请学生利用课外时间玩一玩,组合成一些实物造型,看谁玩的造型新奇,用的图形多,由家长拍图并上传到班级微信群或QQ群,老师将学生作品制作成幻灯片,在课堂上展示,让大家互相借鉴,互受启发。学生对这题游戏性质的课外作业兴趣很高,摆出了各种图形,有房子、有汽车……有的甚至超出了我对他们的估计。通过这类实践操作的游戏作业,学生不但掌握了新学的知识,认识了四种图形,而且从理性的角度明白了这四种图形的特点,为创新开辟了空间。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自己也用彩纸剪成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在一张长纸上拼成了“认识图形”这四个字,出示课题,并让学生数一数其中各种图形,这样既巩固了知识,也明白了图形还可以拼字呢。

游戏教学法给学生营造了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创造了各种机会,引发学生主动参与,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感受。只有充分利用这自由宽松、无拘无束的游戏氛围,才能激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引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尤其在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教师把抽象的新知识设计成可以操作的游戏、竞赛,把原本固定的、没有生命、没有感情的书本知识变成生机勃勃、兴趣盎然、富有活力的游戏,这不是很好吗?通过老师的巧妙引导,学生得以在游戏中成长,在游戏中探索,在游戏中创新。多用有趣的游戏吸引学生,寓教于乐,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欲望;多用实践的形式锻炼学生,寓教于动,培养学生数学应用的才能;多用数学的思想感染学生,寓教于思,提高学生数学创新的水平。

(作者单位:泉州市立成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