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共生,渐成气象
2016-04-29夏明仓
读写结合就是把阅读与写作联系起来,使阅读、写作、思考三者相融,通过行之有效的阅读与写作活动,以读带写,以写促读,最终实现表达能力的提高。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这很好的说明了阅读与写作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只有通过阅读来吸收到足够的营养,转化为写作的智慧经验,方可倾吐心中块垒,外化为隽永文章。而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下的作文评价,就是通过对读写结合的课堂教学效率及其成果的判断,矫正读写结合过程中种种失范现象,最终通过富有实效的读写结合活动,提升思维质量,形成较强的语文能力。读写共生互促,这样读才有目的,写才有泉源,一吐一纳之间,语文的课堂上生命勃发,学生自我成长,最终可能形成蔚为大观的语文新气象。
一、科学评价:建立合理的读写结合策略下的作文评价标准
黄厚江老师把读写结合的形式分为仿写式读写结合、融合式读写结合、共生式读写结合、延伸式读写结合。不同读写结合类型的作文因其写作过程的不同,其文本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所以我们面临的难题是如何评价在这一策略下完成的作文,亟需建立合理的作文评价系统,防止读写结合沦为随意而为的放羊式的教学过程。笔者认为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评价:
一看仿真程度
仿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作文训练手段,因为经典文本都提供了某种适合表达需要的参照形式。但在现实的仿写中我们看到了很多仿写是追求形式上的类似,却背离了原作的精神实质。这种只求形似不求神似的仿作比较生硬笨拙,不能得原作之神韵。就像临摹字帖,有人学得颜肥柳瘦的外形,却不能学得颜筋柳骨的内在精神。
我们看杨绛对老王的描写“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作者寥寥数笔,便描绘出了老王临死前的形容枯槁之态;《祝福》中祥林嫂“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在这里我们看到鲁迅的摹写人物灵魂的功夫。我们不应该只是让学生仿写出人物的外貌、神态,而要看透过这样的仿写是否折射出了人物的遭遇与命运以及人物的复杂而隐秘的内心世界。
二看思维广度
读写结合策略下读的文本是写作训练中诱发联想与想象的根基。文本是点,写作就是线与面,文本是言有尽,写作是意无穷;文本是戛然而止,写作是无限延伸。文本就是给学生的联想写作提供诸多的可能性。对学生来说就是要看这种可能性是否被学生在实际写作训练中充分挖掘出来。
比如在学阅读《祝福》的过程中我让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假如祥林嫂 ,她就可以幸福。”学生想到“不迷信”“走出贺家”“接受教育”等等,在这样广泛联想的基础上学生认识到祥林嫂无法脱离那个时代,从而说明了人是时代的产物,时代的悲剧铸就了人物的悲剧;在学习《品质》时候,我让学生展开推想,假如哥斯拉怎样就可以避免饿死的结局,学生推想“多做广告”、“以次充好”“招收学徒”“加快做鞋速度”,但是这些又违背哥斯拉的本性,所以说明了悲剧的不可避免。这样思考的过程也就是深入理解文本的过程。再如在让学生阅读《安娜·卡列尼娜》、观看电影之后,让学生思考如何看待安娜˙卡列尼娜的出轨。他们放开思维,有学生肯定这个人物,把她的行为理解为追求“激烈和快乐的生活”“是自由”是“个性的解放”,也有学生反面理解为“欲望面前,她没有把握好自己,一步错,步步错,可怕的更是不撞南墙不肯回。” 也有学生客观理性的认识她也是无奈的,“她要摆脱这种空虚,她以肉体、精神的刺激来寻求温暖,寻求不安的心灵的栖居所。”这样的由文本故事出发的思考展现了思维的广阔空间。
三看思维深度
在教学中我尝试补充一些时事阅读材料,让他们对生活事件进行深度思考:这个事件的本质是什么,在虚浮的表象之外掩盖了什么,又有怎样的发生根源等等。这样抽丝剥茧的反思生活就可能发现生活的真相,触及生活的本质。比如对推行街区制,拆除小区围墙的思考,学生通过思考认识到院墙文化深受保守封闭的传统思想的影响。对李世石与“阿尔法狗”的围棋人机大战新闻,学生认识到机器攻克围棋这一人类智慧王国最后的“堡垒”,无损人类的尊严,恰恰说明人类的伟大,因此无需悲伤。
四看创新程度
读写结合,不能只是亦步亦趋的模仿。就像临摹字帖最终要在模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这种创新追求对原有艺术手法的突破,同时融入自己的个性化的风格;文学大家的成长之路给我们深刻启示。
比如莫言,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授予其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词是:“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有评论家说,莫言受拉美文学的影响,明显地得益于福克纳和马尔克斯的“魔幻”启迪,但莫言意识到要“逃离这两座高炉”,要创造具有充分的本土性风格的文学作品。莫言的小说把他的小说放在他所在的胶东半岛,神奇、浪漫,富有无穷无尽的想象力。越到后来,他对艺术民族化的自觉和探索的力度越加强烈,几乎每一部重要作品都有鲜明的创新性。不仅仅莫言,就是余华的作品中,我们也看到拉美文学的影子。但是只是在精神实质上受其影响,但整体上还是新颖的,有独创性的。从莫言与余华在阅读基础上最终突破原作的束缚,创造了具有民族特色的魔幻风格。
我在教学中,也尝试让学生在膜放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比如在教学《斑纹》,模仿作者从生活发现哲理的方法,提出下面要求:让学生观察自然中的事物,由物的特征出发你发现与人生之理,尝试写一段文字。
学生仿写示例
1 暗淡的土黄色,省却繁华。它没有精致的斑纹,只有叶脉般朴素却遒劲有力的纹络。这是最安全的设计,几乎躯体的每一部分都与周身的枯叶融为一体。静止时,它如一片泛黄的秋叶,静静等待生命的陨落;舞动时,又仿佛随风飘零的秋叶。无论是静止还是运动,都迷惑着猎食者的双眼。条条叶脉纹络遍布全身,枯叶蝶,用无言让人领悟——面对时时可能出现的危机,与其做没有把握的的斗争,不如学会隐藏来保护自己。( 繆湘磊)
2 山脚四围,繁花似锦,百鸟争鸣,暖风熏人人欲醉,杨柳摇曳玉生烟,循着小路来到山麓,只听得流水淙淙,冷涩幽咽,若佩玉鸣鸾,金击磐石,甚是雅致,等到攀上峰顶,却是孤鹰飞旋,贫如荒野,数缕寒风,星星点点碎沙。人生如斯,若你只愿留恋笙歌繁华,灯红酒绿,便止步于底层;若能继续前行,便得柳暗花明;但若要临驾于万人之上,便要承受高处不胜寒的孤独,方能俯瞰众生。(何晓霖)
从上面的写作来看,学生模仿不仅形式上很成功,而且从事物悟出了对他们来说全新的人生之理。
五看融合程度
在现实中,读与写存在割裂的方面。但是好的读写结合,读中有写,写中有读。在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下,写一篇文章的过程就是读一篇文章的过程。读与写能很好的融合共生。黄厚江老师认为文章评价“不是着眼于一篇文章如何写得更好,而是着眼于文章写作自我改善的动态过程。”
他在“写出特别之处背后的故事”作文指导教学课例中,一边让学生读“雪地贺卡”的故事,一边让学生进入故事之中,先以小学生的身份给雪人写贺卡,再以雪人的身份给李小屹回贺卡,再让学生想想最后李小屹与作者要见面吗,引导学生悟出记叙文的写作要留点悬念与想象空间,这样很自然的把读的过程与写的过程结合在一起。读者与作者以及文本的情感产生共鸣,思维活动也融合在一起,学生在文本中读出自己,同时也产生运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欲望。另外笔者在让学生阅读诗歌,在鉴赏的过程中也力求让学生借助诗歌意象走入诗歌特定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设身处地的理解诗歌情境,充分调动形象思维,同时运用抽象思维创造合乎生活逻辑的艺术境界。
二、读写结合作文评价坚持的原则
启发性原则。在读写结合的写作训练中,努力让学生思考文本的意义,引导学生对生活感悟,培养学生的写作意识,感悟写作的规律。引领学生突破认知冲突,在读中悟透写的规律。
激励性原则。将名家经典引入课堂,在阅读中引发写作冲动,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同时面对学生的读写结合的作品,既要看到了优点,也看到了不足,肯定他们能从文本中获得的启示,鼓励学生在现有文本基础上的创新。
科学性原则。要考虑读物是否适合学生的心理年龄及接受程度,学习某种写作技巧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能力,以及读写结合的要求是否遵循了读写的内在规律,要关注学生是否真正运用了范文所示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正确的写作理念。
通过以上的读写结合评价标准及原则,目的是引导形成正确的“新读写结合观”,按照朱建军博士的观点,积极的读者,实际也是积极的写作者;阅读写作结合不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技能,应该建立由字面理解到评价性阅读、再到创造性阅读的过程。要在读的过程中,产生问题意识,并努力寻找到最佳的读写结合点。
(作者单位:江苏省锡东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