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路径探析
2016-04-29李艳荣宋婷仇瑛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潮流的兴起,创业创新能力日益成为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目标。培养高职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高职院校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和高职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必备能力。
一、高职大学生创新能力简析
创新能力是一种实践能力,是指创新主体把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创造性地转化为有价值的精神产品或物质产品的能力。创新能力不仅体现为一个人能否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创造性地应用和转化,同进也体现了一个人是否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具体而言,创新能力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创新知识,创新能力的前提要求创新主体具备创新的相关知识,了解创新的基本原理和相应技能技巧,创新知识是创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础。(2)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指发明或发现一种新方法、新方式用以处理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创新思维的主要有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活跃的灵感、创造性的想象等。创新思维是创新活动的智力结构的关键,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它可以帮助学生较快地掌握新知识,顺利地解决新问题,是创新活动顺利开展的核心和关键。(3)创新品质,创新品质是指创新主体要具有敢于怀疑、批判、打破常规、颠覆传统的冒险精神和勇气,在挫折、困难面前不放弃、不动摇,坚定自己的想法,勇于实践,超越自我。创新品质属于非智力因素,它可以推动创新思维的发挥和运用,是创新能力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二、高职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分析
由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起步较晚,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发展相对滞后,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教育工作相较于发达国家有明显差距。因此,高职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总体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在:
1.对创新能力培养的认识不到位
从“创造型”国家口号的提出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潮流的兴起,创新对于一个国家、民族的意义早已深入人心。但是,由于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受到传统思维的影响,无论是本科院校还是高职院校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都远远落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创新能力的发展和创新行为的出现,都是建立在创新观念和创新欲望基础之上的。学生在上大学之前所接受的教育几乎都是应试教育,缺乏培养创新能力的环境,上大学之后,大部分院校和学生满足于完成学业,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大学时期是一个人思维能力最为活跃、未知探索欲最为强盛的时期。从目前来看,许多大学生有创新的动机,但由于学校缺乏创造性的学习条件以及学生自身不善于创造条件,缺乏创新的动力,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
2.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不健全
1)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与创新能力要求脱节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是高职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支点,但就目前而言,大部分院校没能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上及时进行调整优化,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能力、思维的训练,这种教学模式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2)教师教育理念和教学资源欠缺
实施创新能力教育,老师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高职院校教师普遍存在不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价值观、质量观和人才观。教育理念仍相对滞后,许多教师固守传统,难以改变过去的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缺乏突破自身的勇气。同时,学校为教师和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提供的教学资源非常有限,许多学校受制于办学经费或其他因素的影响,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资源投入上相对较少,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实践教学和动手操作环节薄弱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思维、动手能力为主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目的是将学生培养成思维开阔、勇于挑战、敢于尝试的具有创新理念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在创新能力教育中,实践教学和动手操作环节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在不断的实践操作过程中,在反复的失败中,学生才能不断尝试新知识、新技能,在操作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点和新方法。但就当前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而言,对创新教育的实践教学投入远远不够。大部分院校对创新教育还是通过课堂讲授、理论讲解等相结传统、简便的方式进行教学,缺少大量的实践教学,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尝试的条件更是少之又少。这种状况很难真正培养出有创造力、敢于创新的学生,对于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并无实质作用。
三、高职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路径
高职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当前我国高职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多方面、全方位入手,积极探索有效途径,我们认为应主要从以下方面努力:
1.更新创新教育理念,树立创新教育意识
加强全面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是其具体化和深入化的重要内容,培养高职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点改革方向。高职院校和教师必须从自身做起,更新对创新教育的认识,牢固树立创新教育意识,为此应从三方面入手加以改革转变。(1)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学校和教师在人才培养方向上应确立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改变那些不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人才观和质量观,改革传统教育理念,注重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将创新教育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
2.改革教学方法,改变课堂模式
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应着重在教学方法和课堂教学模式方面大力改革。要着重改变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角,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课堂上应多使用自主性较强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以自学、小组讨论、辩论、探究式学习、自主研究性学习等以学生为主体的研究性学习形式取代传统的讲授式、答案惟一式、考核式等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动脑、动手、动情,在自主自愿主动学习中获取知识、学到技能,在主动学习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尽可能地提供课堂条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学会如何分院校,在课堂学习中不断培养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3.加强实践教学,搭建创新教育实践平台
创新教育离不开实践,实践是检验创新教育教学效果的最好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高职院校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积极与行业、企业开展合作,多开展相关创新创业活动,为学生提供创新实践平台,给学生更多的锻炼、实践机会,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开拓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4.培养校园创新文化,形成创新型校园环境
高职院校应积极培育创新校园文化环境,重点围绕创新能力培养积极宣传倡导创新文化,在校园宣传栏、广播、校园网等宣传渠道方面加强创新理念引导,将创新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尤其应注重培养的开拓进取、改革创新的探索、冒险精神。同时,在校园内要形成鼓励创新的舆论导向,积极营造鼓励创新、不怕失败、勇于冒险的文化氛围,形成人人想创新、人人敢创新、人人争当创新者的创新型校园环境。
(作者单位:海南政法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