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作文评改的方法
2016-04-29王钦
小学生作文评改是小学作文教学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一种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学生了解自己习作效果和教师获得作文教学效果反馈信息的一个主要渠道。我认为,小学生作文评改的实践应该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来共同着手。
一、学生方面:叶圣陶先生明确指出“‘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该是属于作文的本人,体现了作文教学的改革精神,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的表现。”然而在以往作文评改中只注重教师的单向评价,而忽略了学生自己的评价,学生才是习作的主人,在学习中发挥着主体的作用。在评改学生作文时,教师可以采取两种方式。
1、自主评改:学生写完作文后的第一读者应是自己,习作初稿一般存在着一些较为明显的不足,特别是初学写作的小学生,他们在习作时尚未考虑到词语的锤炼、修辞的应用,但通过推敲,自己还是可以修改的。我们应该让学生意识到自主评改的意义,教给学生评改的方法,使他们乐于、善于评改自己的习作。
2、交互评改:学生在小组中通过合作相互评改,同龄人之间,学生无拘无束,乐于交流,敢于阐述自己的见解。哪怕是一个小问题,他们也会争的面红耳赤。他人评价时,无疑能让自己大受启发,以广阔的视野对习作进一步修改;评价他人时,亦能使自己得以借鉴,吸取他人的闪光点。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既利于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习惯又使学生在自改作文过程中尝到了“自改成果”,产生了浓厚的写作兴趣,学生就愿去钻,乐去研,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会“活”起来。
二、教师方面:我们每个人都渴望能够减轻作文批改的负担,但是怎样才能既减负又不减质呢?
1及时评改 客观公正
作文教学效率不高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作文反馈的速度太慢。学生作文完成以后,往往要至少等到一个星期以后的作文课,才能得到老师的反馈信息,这显得有些太久。因为一个星期下来,学生对自己写了什么,怎样写的已经没有多少印象,所以我们应该要尽快、尽早进行作文评讲,不要让孩子望眼欲穿。
许多老师在批阅作文时并没有客观的作出评价,只是凭借对学生的大体印象确定作文的好坏。因此有些作文能力较差的学生即使偶尔写了一篇好文章也往往会被老师所忽略,难得好评。因此,教师在批改作文时要坚持精批、面批的原则。对每个学生的作文都进行认真地批改,尤其对作文能力偏差的学生更要实行精心地面批,主要批出字、词、句段、篇及标点存在的问题,同时又要批改出学生习作中的好词好句和优美片段,写出眉批、段批和总批,使学生知道自己作文好在哪里,差在何处。只要坚持这条批改原则一定会收到明显的教学效果。
2形式多样 鼓励为主
作文评改结果的呈现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的;可以采用分数、等级来表示,也可以用评语来表示;还可以采用多种评价形式进行综合评价。平时我们常说的精批细改只是作文批改中的一种重要方法而已,但不是唯一的方法。那种认为老师把学生的作文改得越细越好的看法是片面的,如果教师在所有作文批改中均采用精批细改这一方法,要把每一篇小学生作文均改成小学生优秀作文的想法和做法那是不太现实的。因为好的作文是很难一次成功的,学生的能力提高也是循序渐进的,教师绝不能急功近利,揠苗助长。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人都有被赏识、被激励的需要。” 小学生作文本身就是一件井不轻松的劳动,我们老师应十分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并要善于发现每一位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哪怕是一个用得精彩准确的词,一句具体生动的话,都应该找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坚定学生写好作文的信心。教师应当特别留心那些充满期待的眼神,那是充满着渴望受人肯定的眼光。作文的批语未必需要多长,但一定要让学生感到春天般的温暖,努力让学生获得心理、精神上的满足,从而使学生产生轻松、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亲近作文,然后喜欢上习作。但是,也不能一味赏识激励,在激励的同时适当的指导、引领、甚至是委婉的批评也是必须的。
3不要过于精批细改
首先,某些“精批细改”的做法,减损了学生的责任心和“学会学习”的能力。以改错别字为例,批改作文时,教师往往要在错别字上画一个框框,然后由学生订正。殊不知这种做法恰恰是在提高教师自己识别错别字的能力,学生并没有在识别错别字上得到任何的学习和训练。从整个教育背景上看问题,让学生学会寻找自己的错误,善于发现自己文章中的问题,才是对他们学习责任心的培养和“学会学习”的技能的训练——我们应该将孩子们放到地面上让他们自己学习走路,不要老是“抱”着他们。
其次,某些“精批细改” ,损伤孩子的的自信心。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作文,确实还像刚学走路的孩子,有不少缺点甚至错误,但是,总应该以鼓励为主,表扬为主,千万不能求全责备,千万不能使他们害怕。任何课程,一旦使学生害怕了,那就坏了——害怕是厌学的先导。
总之,教师不能简单地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要多用激励性的评语,使他们尝到写作的甜头,这样不但充分调动学生写好作文的积极性,也能提高学生的认识,从而达到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目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元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