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策略

2016-04-29刘泽民

知识文库 2016年20期

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也要随之改变,课堂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只是起到引导者的作用,课堂应该要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中主动探究学习。本文针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进行了问题情境的设计,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展开自由的翅膀进行翱翔,主动探究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

问题情境的设置可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学习,在探究活动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独立自主的发现问题,进而通过探究分析讨论来解决问题,从而获取知识和技能。这一探究过程极大地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正与新课标中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宗旨是一致的。因而在教学中为了使学生能够真正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能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学习生活中,教师必须设计有效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可以促使本身原有认知体系去同化新的知识,进而建构新的知识体系。教师则要通过引导、激发学生去主动进行问题的发现和解决,激励学生能够主动探究学习,从而使课堂气氛热烈,学生学习热情高涨,教学效果在情境中不断提高,这对于提高课堂效果是非常有意义的。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却存在如下问题:

1.有些教师为了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在教学中只是简单提问题,没有建立有效的问题情境,学生将不能够进行有效的探究性学习,从而浪费了课堂的时间而没有取得好的探究成果。

2.一些信息技术教师对问题情境的设计不熟练,并且没有完全理解情境认知理论,经常导致问题情境的形式单一,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很难发挥其在课堂中促使学生探究学习的作用,从而导致学生在课堂中不能够主动探究学习;还有的问题情境不能够很好地结合实际生活,脱离了生活实际,导致学生不能够有效深入探究学习;也有较多的问题情境只注重形式,空摆“花架子”,而忽略了问题情境设计的实效性。

3.学生自身问题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欠缺。传统的教育模式所培养出来的学生缺少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往往是被动学习,不能够主动探究学习,导致学生问题意识薄弱,不能够主动思考、质疑,缺少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如何在教学中创设出能够促使学生探究学习的问题情境就变得越来越重要,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探索创新,去设计出能够促使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问题情境。

教学中设计问题情境就是一节课中以问题为中心来开展教学活动的一种教学方法。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教师需要掌握一些问题情境的设计策略。

1.问题情境的设计必须有丰富的材料

问题情境设计的选材必须有丰富的学习材料作为依托,不能仅仅依靠课本上的素材,无论是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够自由发挥的空间。因此在设计问题情境时,必须以教材为基础但又不拘泥于教材,而要进行拓展延伸,为学生的思维架上飞翔的翅膀去获取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信息技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息息相关,学生每天也在接受大量的信息,教师在选材时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这样能够极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利用信息技术去解决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促使学生能够勇于实践、敢于创新。同时要针对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去选取素材,这样既能帮助学生深入领会教材的重难点,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促使学生去不断地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并积极地去解决问题

2.问题情境的设计必须有目的性

目的性是指设计的问题要紧紧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问题要针对具体的教学目标,必须指向教学的重难点,在一节课中所涉及的问题不能太多太杂,否则会失去目标,从而导致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没有目标。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应根据教学目标进行,从学生的需求出发,从而使学生关注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不会因为不相关的问题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在日常教学中往往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教师问题设置过多,教师夸夸其谈,问题问了一个有一个,但没有问到关键处,还有的面面俱到,一些小问题进行了过多的探究,而主要问题没有太多的时间去深入探究,导致本末倒置;二是目标太

多太散,学生学习的内容太多,但深入掌握的不多。因而在设计问题时要在重点难点问题上下功夫、花时间,让学生能够真正的掌握,所设计的问题要具有典型性,同时围绕重点问题再设计相应的环环相扣的问题,使学生能够突破难点,深入理解。 因此,教学中问题情境的设计不能脱离教学目标,不摆架子,不能只注重表面现象而不求实效。应该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进行探究学习,并在此情境的激励下,促使学生去努力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的能力有所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意义就在于要让学生能够将技术方法应用于实际生活,当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实际困难的时候,能够运用信息技术去解决处理。

3.问题情境的设计必须有启发性

研究表明:在“新旧知识结合点”上产生的问题,最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因此,在设计问题情境时,必须全面分析学生已存在的知识体系,同时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研究,这样才能找到激发学生认知冲突的“结合点”,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这就要求所设计的问题情境能够引发学生的认知矛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去积极的探究解决问题,进行有效的学习。

4.问题情境的设计必须有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设计富有趣味性的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以愉悦而轻松的心态进行学习,可以促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这样才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去充分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好奇心是打开学生学习之门的非常有效的一把钥匙,可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接受学习新的事物并愿意去探究未知知识。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情境时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去设计出具有趣味性的问题,从而使学生的好奇心转化为求知欲。

5.问题情境的设计必须有新颖性

新颖性是指所设计问题的形式和内容要新颖,这样才能够引起学生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接受信息时是有选择性的,并不是对所有的信息都感兴趣,只有对那些在已有认知水平上的觉察到的新颖问题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进行有效学习。因而呈现问题的方式要新颖,使学生能够产生新鲜感,从而激发其去积极有效的探究学习。同时所创设的问题情境也要新颖,可以是已学过的知识在新的情境下的延伸、扩展,促使学生用新的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去生成新的未知知识。

6.问题情境的设计必须有整体性

学生课堂学习效率的高低与整节课的安排密切相关,所设计的问题情境要注意环节的安排,不能在开始阶段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学生的学习兴趣慢慢消失,要巧妙地安排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注意问题的前后衔接,使问题情境能够始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去进行连续探究学习,处于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状态,使学生能够产生强烈的求知动机。因此,在进行问题情境设计时要注重整体,把一节课的重难点巧妙地穿插于问题情境中。

7.问题情境的设计必须难易适中

对于简单的问题,学生不需要充分思考就能够解决,如果问

题设置过难,就会使学生的思维处于停顿状态,这样学生不能够打开思维之门,就会打击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情境时必须难易适中,这样才能促使学生积极投入学习,引起学生思维上的共鸣,从而形成有效的问题情境。所设计的问题必须在学生已有知识水平的基础上,设计学生跳跳就能够着的问题。既使学生能够同化问题,又能发展其思维能力。这样难易适中的问题才适宜教学,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综上所述,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教师只要掌握了问题情境创设的策略,就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优化课堂教学,很好地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优化了课堂教学。

(作者单位:陕西省绥德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