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2016-04-29惠仓兴
21世纪是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这个时代呼唤创新和创造型人才,呼唤基础教育的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要求学校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新人。
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应用学科,面对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其语言内容充实丰富,应用要求也广泛。因此,现代的语文教学除了教给学生基本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外,还应该培养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好奇心和探求欲,对事物大胆质疑主动思考的能力以及创造性运用的能力。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顿悟和创造,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已成为深化语文教学改革,推进语文素质教育,是实现语文教学现代化的迫切需要。
创新意识是人类意识中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意识形式。创新意识是人们进行创新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前提。语文教学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这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是时代赋予的责任。但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一、教师具备创新意识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教师必须改变过去以知识为核心的观念和行为,大胆地放手让学生从感知中领悟到知识,从而达到教师作为引导,学生作为主体的地位。教师应该有意识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让他们发表自己在阅读中的体验,要鼓励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不人云亦云。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需要教师具有现代观念和职业道德,具有符合未来发展所要求的开放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科技人才意识、合作意识等;其次,应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合理的知识结构。教师应博学多识,不仅要掌握现代最新的教育科学理论,还要掌握现代生理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学会运用最新的教育技术手段,运用科学的方法和形式进行教学。除此之外,教师还应有适应时代的种种能力:自我学习与自我发展能力,即要善于吸收最新的教育科研成果,将其积极地运用于教学,不断获取知识,更新知识,使教学内容新颖而丰富,更具吸引力和生命力;科学的预见能力,即把握学生的特点和趋向,预见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可能产生的后果;开拓创新能力,即要敢于摆脱传统的教育观念,不困于已有的结论,不盲从权威,敢于提出问题,有独特的见解,勇于探索,把各种创新思维训练的方法融会贯通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交流能力,包括师生情感的交流、教学经验的交流、教育学术交流等;合作能力,包括与领导的合作、教师之间的合作、师生合作、教师与家长的合作等。
因此,教师应该具有敢为人先的胆识和勇气,对约定俗成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敢于持怀疑态度,敢于标新立异,不墨守成规,不迷信权威,只有这样,才能随机应变地进行创造性教学,才能在教学中以创造教育思想为指导,教给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引导学生参与创造性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包括培养学生自学的基础,自学的方法与技巧,自学的人格品质(包括求知欲、独立性、灵活性、观察力、坚韧性、创造性)等方面,引导学生从学会学习,进而学会做人,形成独立、自尊而又富于创造性的人格。
法国科学家贝尔纳曾指出:“创造力是没法教的,所谓的创造力教学,指的是学生要真正被鼓励展开并发表他们想法的机会,如此才能发展他们富于创造力的才能。”教师应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同时,教师还应努力给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创新空间,放手让他们去尝试、去发现、去探索,把质疑贯穿于整个教学中,不论成功与否,教师都应给予适当的帮助及鼓励,及时帮助尝试创新失败了的学生找出失败的原因,重新再尝试,让学生树立“我能行”的自信心。
三、在语文教学中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
爱因斯坦曾说过:“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从野心或仅从责任感产生,而是从对客观事物的爱与热忱中产生。” 推动人不断深入地钻研,勇攀高峰的是持久而稳固的兴趣和热情。学生稳定的创新情感对其创新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语文教材中的诸多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名作名篇,以及跳动着时代脉搏、展现着时代特色的美文时文,绝大多数闪烁着作者创造性思维的光辉,为提高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和“情感因素”,满足孩子好奇的心理需求,培养学生对语文本身的兴趣。同时,在师生共同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多站在学生的立场去理解、尊重学生独特的解读,尽可能多地给学生以鼓励和表扬,让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上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示。这样才能让学生体验到语文创新活动带来的乐趣,当这种乐趣不再来自教师的表扬,而是学生发自内心的创新成功后的喜悦时,也就是学生创新情感形成之时。
四、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多形式的联想和想像
康德说:“想像力是一种创造性认识功能。”牛顿的万有引力源于苹果下落引发的联想、想像,瓦特的蒸汽机源于沸水掀动壶盖引发的联想、想像。由此可见,联想想像是创新和创造之源,任何创造性活动都离不开联想和想像,具备了这种能力,才能不断地有所创见。语文教材,特别是其中的文学作品,尤其具有形象性、表意性、灵活性,它本身就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像空间和丰富的联想内容。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思维的多向展示,引导学生从“已知”中预测“未知”,作更深更高层次的分析、思考、联想、想像,进行发散思维,促使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思考问题,以求得多种设想、方案或结论,尽力避免思维定势的形成。教师应通过挖掘教材、讲解习题以及其他途径,多设置一些“空白”让学生借助联想、想像去填补,使学生隽逸奔突的才情、明睿深刻的洞察得以张扬和生发。比如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可引导学生想像情节上的空白,情节的走向,人物的命运走势,艺术形象中鲜明而模糊、富有张力的意蕴,作者意念上的省略等。总之,在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之外,更重要的一个目标就是训练联想想像能力。学生联想想像力的开发,有助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五、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发展求异思维
敢于标新立异,这本身就是创新。标新立异即抛弃陈旧的或者普通的成分,创造新的成分,它是创新者把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新信息有机的沟通起来,唤起其感性认识,再进一步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归纳、判断推理等一系列逻辑思维加工,使感性认识向理性飞跃。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从思想上引导学生树立“异想天开,敢为人先”的思想,运用求异思维,不依常轨,不受传统方式的束缚,敢于寻求变异,从而引发新的思想、新的见解。要发掘学生的创新、创造潜能,必须改变教学状态,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充分尊重信任学生,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去思索、去感受、去讨论、去畅所欲言,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思维处于积极兴奋状态,从而激发起求知的热情,踊跃尝试探索,在这种氛围下,学生的创造潜能将得到最大的开掘,创造力将得到最大的发挥。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这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是时代赋予的责任。只要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能告别传统模式,告别轻车熟路,勇于创新,开拓进取,就一定能实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美好理想,就一定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富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新型人才!
(作者单位:宁夏固原市隆德县观堡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