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高校众创空间的构建研究
2016-04-29王建强胡军卫
随着“大众创新,万众创新”概念的提出,在我国各个高校内掀起了一阵创业的热潮,而“创客”、“创咖”、“众创”、“众创空间”等名词已成为热议的话题及焦点,创客运动正在各大高校逐步开花结果,高校创客是我国高校大学生中的新型群体,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趋势逐年上升。与此同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更是使得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了自主创业,甚至一些刚刚踏入大学校园的新生也愿意尝试创业。而高校建立众创空间则是给这些选择创业的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平台,特别是在我国大学从研究型向创新创业型转变的这个时期,众创空间的建立显得尤为重要。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大学向创业型转变并建立众创空间不仅可以促进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有效解决,还可以使得大学以及当代大学生更加适应社会的变化,是一项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工作,值得高校进行思考和探索。
一、众创空间的来源及概念
众创空间是一个新名词,其新在最近的火热及名气,同时也是一个旧名词,旧在海外由来已久,发展已经很成熟了。因为早在多年前,乔布斯与沃兹尼亚克就车库里创立了“苹果”,欧美的“创客”们在创客空间里更是用不到波音公司1%的成本研制了无人机。其实,追溯众创空间的概念,还是在十多年前源于一个过去被俗称为黑客的欧洲程序设计师时常聚会的场所——Hack space的概念。经过发展,Hack space远渡重洋,来到了大洋彼岸——美国。在空间里,黑客们从感兴趣的程序设计起步,开始设计和制造电子回路,并且延续着自身兴趣做出了实体原型,同时开设教室、发展活动、添购使用工具等。所以,黑客空间名声打造后,于2010年从美国来到了中国。只是,进入中国后的Hacker space有着更熟悉的名字——创客空间。它向硬件高手、电子艺术家、设计师、DIY爱好者以及所有喜欢动手、乐于创造的人提供了开放式跨界交流社区,让他们能够根据兴趣参与或开发有趣和有意义的项目。在中国,创客空间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
而“众创空间”一词最早出现在2015年1月2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其中“构建面向人人的‘众创空间’等创业服务平台”的表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这是中央文件第一次提到“众创空间”。众创空间可以说是政府的原创词,外延上定义为是一类创新服务机构的总称,包括但不局限于创客空间、科技孵化器、创业媒体、大学科技园、科技城等。简单来说:“众创空间”等于“创客空间”+“创业孵化器”,能够帮助有好项目的创客走向创业!
二、高校众创空间的构建探索
高校因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在构建众创空间过程中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学校通过构建众创空间,为志在创业的学生提供全方位的辅导和服务,为创新创业者提供便利化、开放式、低成本的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提供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孵化与投资相结合的创新创业服务,为有创新创业愿望的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创业孵化”平台,打造学生自己的“车库”,这也是互联网+下学校创业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
高校“众创空间”的构建旨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为学生提供创业服务,包括:
(一)高校众创空间功能
1.培育众创空间创新创业文化氛围。目前无论做什么要想成功,就要有营造良好的氛围。而众创空间也一样,需要在空间内部逐步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而这也正是它的一个主要功能,大学生创业教育广义的概念就是通过系统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而不仅仅是狭义的创办一个企业。在校园打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建设创新创业文化氛围,需要逐步建立健全创业辅导指导制度,通过举办创业训练营、创业创新大赛等活动,建立创客产品、成果、作品展,大力宣传并培育创客文化,让创新创业思想深入人心,实现潜移默化的创新创业氛围。
2.开展创客教育。目前国内对于创客教育已经有深入研究,借鉴经验,指导大学生进行创业规划及指导,提供创业支持,帮助学生实现创业梦想,从而也以创业带动高校就业。
3.引入风险评估。对学生创业项目进行风险评估,指导学生正确选择创业项目与合理规避创业风险,让学生对创业有更清晰的认识,尽量少走弯路。
4.提供资金支持及搭建平台。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立项的方式,每年审核一些大学生创业项目,给学生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来实现“输血”的功能,另一方面,学校为学生提供指导,指导大学生了解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支持及优惠政策,降低创业成本。同时学校也积极为学生与校外企业搭建平台,引入各类投资,为学生创业提供融资服务。
5.建设创业社区,搭建创业平台。结合学校的孵化基地、创新创业园区等已有的建设,为创业学生提供成本较低的办公场所,并在租金、宽带网络、公共软件等给予适当补贴。
6.整合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将创业教育课以前分散的、零碎的创新创业活动,逐步融入专业实践课程或纳入高校众创空间之中,进一步规范创业教育课程,加强实践环节训练,利用专业教师或高校众创空间支撑团队,引领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活动。
(二)高校众创空间活动
1.创客教育。创业教育课程、公开课、培训会,如3D打印公开课、软件设计、DIY电子设计制作入门指导。
2.实验室、工作坊、办公区。为学生的创意、创造和创业提供具有工作室、办公室功能的开放实验室,配备便利的个性化的软硬件设施,为学生创业孵化提供试炼场。
3.创新创客沙龙及论坛。以沙龙的形式为学生提供进行创业的交流平台,大学生创客们可以各抒己见,互相启发,拓宽思路,同时进行信息交流与资源共享。还可以以论坛的形式研究和讨论目前的创业热点和创业趋势,邀请校内外有丰富创业经验和卓著创业成就的创业专家、学者举办专题讲座,建立众创空间创业家联盟,发挥创业家对大学生创客的战略指导、实践教育、经验分享与创业激励功能,为学生提供创业辅导和培训。
4.创意制作与分享会。来自全校不同院系、专业的大学生创客们,可以通过DIY创意制作,分享创业、创造和创新想法,交流创业经验、展示创业成果的创客空间,分享自己的创意,交流思想。
5.成果展厅。通过搭建开发平台,展示大学生创客的作品、项目等,一方面能够为大学生提供学习机会,另一方面也可以作为产品推荐,希望能够吸引投资。
6.以赛促建、以赛促练。通过举办创客大赛、挑战赛、创新创业大赛、创业训练营等活动,充分挖掘优秀的创业项目及团队,同时也通过竞赛达到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团队的目的。
7.创客宣传。广泛开展媒体宣传,建立网站、微信公众平台等媒体平台,展示推介众创空间典型模式、创新创业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广泛传播创客文化,让众创空间成为创新创业的新选择,形成“全民创新、创业”的新趋势,从而带动我国经济的新增长。
(三)高校众创空间构建思路
首先,选取部分前期已经开展创业教育较好或者开展过创业教育的院系进行创新创业团队的选拔及组建,并进行创业教育的理论指导,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团委、教务处等部门协调相关资源,特别是整合计算机、信息通信、电子以及机械类密集的院系资源,充分发挥现有的资源优势;前期创业项目要体现“微”的属性,团队人数不易过多,最好3到5人,这样团队也更加灵活,同时也使得空间富于弹性。
其次,在实验室创办创客实验室,配备目前众创空间的主要硬件与软件资源,比如虚拟演播室、3D 打印设备、人工智能设备、信息通信设备等,为学生的创客文化的形成夯实硬件及软件基础。
再次,引入社会创客空间的人才、资金、设备进入实验室或校园创客团队,使得校园创客团队与社会接轨,真正形成产学研的众创空间。互联网+时代,高校众创空间重点培育和发展特别是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电子商务等相关领域的项目及企业。以互联网创业为特色,积聚一大批矢志于“互联网+”的大学生创客,从事3D 打印、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新媒体等的创业项目,这也将在高校众创空间里以崭新而又个性化的方式开创学业和事业的新局面。
最后,做好创业项目的退出机制。大学生创业项目一旦成功,就要鼓励其退出众创空间,去校外发展,按照市场经济的运行原则,接受市场的检验,以后可以聘请创业成功的创客们作为众创空间的指导教师,同时将资源分向更多的大学生创客,这样一方便也利于大学生成功创业,另一方面也为众创空间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条件。
三、结束语
互联网+时代,高校众创空间作为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新型创业孵化空间,必将在高校创新生态圈中发挥关键核心作用,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核心竞争力。本文立足“互联网+”时代背景,针对当前我国高校众创空间的发展现状,借鉴国内外创客空间,尝试构建共建开放、共享的高校众创空间。在国家大力推进“双创”大潮中,高校要借助这股强劲东风,构建高校众创空间,广泛宣传创客文化,为大学生创客们提供更多机会,培养更多的、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
(作者单位:西安科技大学)